〔原文〕
東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
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
履我即兮。
(日、室、即,脂部。)
東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
在我闥兮。
在我闥兮,
履我發兮。
(月、闥、發,祭部。)
〔譯文〕
東方的太陽出來了,那貌美的好姑娘,悄悄地走進我房中。走進我房中啊,依偎在我的身旁。
東面的月兒亮燦燦,那美麗的姑娘,悄悄地走進我家門。她走進我家門啊,悄悄伴隨我情深意長。
〔評介〕
《東方之日》二章,每章五句。《詩序》說:“東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禮化也。”王先謙的《集疏》說:“三家無異義。”漢、宋諸家多從此說。男女淫奔,由于君臣失道。就是說,統治階級的國君貴族荒淫無道,一般人民中的男女也就跟著學樣胡鬧起來。孔穎達在《毛詩正義》里說:“哀公君臣失道至使男女淫奔,謂男女不待以禮配合,君臣皆失其道,不能以禮化之,是其時政之衰,故刺之也。”孔氏認為是刺齊哀公。明人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說本詩是刺齊襄公。他們的看法未必可靠,只能說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朱熹在《詩序辨論》中說“此男女淫奔者所自作。”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也認為是“刺淫之詩”。陳子展先生在《詩經直解》中也說是“男女淫奔”這些看法都是由于沒有能夠看清此詩的本來面目和真正價值的緣故。方玉潤也認為是“刺荒淫也。”他雖然說“此詩刺淫必有所指,非泛然也”,但也只能承認言者“不可考”。
就詩的本身來考察,也看不出它有什么明顯的階級特征,只見詩里有個“闥”字值得注意;恐怕這個字是從《詩序》之說的主要依據。《毛傳》說,“闥,門內也。”《釋文》引《韓詩》說,“門屏之間曰闥。”《通釋》說:“按《傳》門內當為內門之訛。《文選·古辭·傷歌行》李善注,引《毛傳》曰,闥,內門也。是其證矣。《漢書·樊噲傳》:‘噲乃排闥直入。’顏師古注:‘闥,宮中小門也,曰門屏也。’薛綜《西京賦注》:‘宮中之門小者曰闥。又闥與闈同。’《廣雅》:‘闥謂之門。’《后漢書·桓帝紀》章懷注,引《廣雅》作‘闈謂之闥’。《爾雅》:‘宮中之門謂之闈。’與闥為內門,義正合。”如果古人訓詁正確,那么就有許多人據此以為這都不是一般草門圭竇的臣家所能有的。所以,人們就有理由說這詩是刺齊國統治階級的荒淫生活。何況齊國正有不少荒淫之君,如齊哀公、齊莊公、齊襄公便是。就是號稱賢君的齊桓公也是好色之君,他就有內嬖如夫人至六人之多。難怪后人多從《詩序》說。可是誰也沒有找出確切的證據來證實這詩究竟是刺何人的。
我覺得還是今人對此詩的新解為好。這是描寫一位漂亮的女子大膽而熱烈地追求她的意中人的詩。這位漂亮的姑娘大白天來到情人家中,她踩著席子,進入“我”的室中,晚上更直入其室與之幽會。她能夠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極力追求愛情的自由,這種精神實屬難能可貴。這樣認識才還此詩的本來面貌,才算看清了它的真正價值。
全詩只有兩章,情節并不復雜。第一章是寫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一大早就悄悄地來到“我”的屋里,和她的情人幽會。第二章寫這位年輕溫柔的姑娘在夜幕剛降臨時就輕手躡腳地走進“我”的屋里,并依偎在“我”的身旁。作者并沒有讓“我”吟詠自己見到惹人懷想的姑娘時的那份驚喜,那份歡樂;也沒有述說姑娘的滿心喜悅,滿臉幸福,但姑娘那輕輕而來,悄悄伴隨的動作不正顯示了她對“我”的一往深情,滿腹摯愛嗎?朱熹《詩集傳》對“履我即兮”解釋說:“履,躡。即,就也。言此女躡我之跡而相就也。”輕手躡腳地緊跟著“我”的腳步走,這是一種面帶微笑、悄悄的怕驚動對方的動作。就是這個表情動作的簡單畫面,卻極其真實而形象地反映出一對戀人熱戀時的生活情景,使人物簡直可以“呼之欲出”,讀來十分生動。
詩篇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以日月起興,借以比喻那姑娘的容光煥發,嬌艷奪人。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上說:“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喻日月。《詩》‘月出皎兮’,《傳》:‘婦人有美白皙也。’《神女賦》云:‘其始出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皆其義。”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篇》里說:“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比擬是沒有一定的,可以從聲音相貌來刻繪,也可以從一般事物上來描寫。本詩就是從相貌方面來刻繪,用日月來比喻女子的顏色的,這種比擬十分確切生動。
重章復沓是本詩的又一個藝術特點。方玉潤《詩經原始》說:“發,行去也。孔氏穎達曰:‘行必發足而去,故以發為行也。’”我們看到,詩人用同樣的筆法對第二章加以處理,只把第一章的“日”、“室”、“即”改為內容相近的“月”、“闥”、“發”三個字(其余字兩章相同),形成了本詩的重章復沓的藝術形式。這種反復吟詠不僅強化了詩的意境,也展示了一對戀人纏綿悱惻、真摯相愛的情懷。兩章的第一句從日光寫到月光,不僅僅是為了說明幽會的時間和時間的推移,也反映了兩個人情深意厚,比喻了姑娘的美麗動人。
本詩選材獨到,筆法簡潔,生動而又準確地描繪出一對戀人秘密幽會的情景,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和熱愛。
上一篇:《下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東門之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