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夜如何其?
夜未央,
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
鸞聲將將。
(央、光、將,陽部。)
夜如何其?
夜未艾,
庭燎晣晣。(魯晣作晢。)
君子至止,
鸞聲噦噦。(魯鸞作鑾。齊、韓噦作鉞。)
(艾、晣、噦,祭部。)
夜如何其?
夜鄉晨,
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
言觀其旂。
(晨、輝、旂,文部。)
〔譯文〕
現在是夜里什么時候?此時長夜漫漫還未天亮,庭中火炬正在燃燒。諸侯朝見快要來了,遠處傳來叮當車鈴聲。
現在是夜里什么時候?此刻夜色濛濛還未天亮,庭中火炬燒得正旺。諸侯朝見就要來到,叮當車鈴聲由遠而近。
現在是夜里什么時候?長夜將盡天快亮了,庭中火炬將熄煙氣繚繞。諸侯朝見已經來到,只見旌旗隨風飄揚。
〔評介〕
《庭燎》三章,章五句。關于此詩主旨,《詩序》說:“美宣王也,因以箴之。”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到公元前781年在位,是無道君王厲王之后、幽王之前的中興之主,說“美宣王”,這不難理解;而謂“因以箴之”,頗為費解。因“美”是稱頌之意,“箴”為譏刺之意。故方玉潤曾質疑道:“唯《序》既以為‘美宣王也’,又以為‘箴之’。詩無箴意,胡云‘箴’耶?”(《詩經原始》)其實,《詩序》“箴字亦未必竟為泛設也。”(胡承珙《毛詩后箋》)陳喬樅曾據《列女傳》記載,指出:“宣王嘗夜臥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脫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敢請婢子之罪!宣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遂復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名。宣王中年怠政而《庭燎》詩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由是可斷:《詩序》之“箴”,是“箴”慵于朝政的中年之宣王,《詩序》之“美”,是“美”勤于政事的早年之宣王,“美”中含“箴”,以“美”為“箴”。
此詩通過周宣王視朝前的頻頻問時,生動地描繪出勤于政事,勵精圖治的中興君主的形象。詩分三章,每章發端都是宣王問時:“夜如何其?”每問之后,以“夜未央”、“夜未艾”、“夜鄉晨”相承接。“央”、“艾”同義,均訓為“盡”,“夜鄉晨”即“夜向晨”。這表示時間意義的三句話,顯示出時間推移的微弱變化,揭示了宣王勤于朝政,唯恐誤時的心理活動。每章的第三句皆寫“庭燎”,分別是:“庭燎之光”,“庭燎晣晣”,“庭燎有煇”。火炬從火光旺盛(“光”)到火光微明(“晰晰”),到火光將熄煙氣繚繞(“有輝”),同樣表現出時間推移的緩慢變化,這就再次揭示了宣王夜不安寢,急于視朝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中興之主的崇高形象。
此詩的細節描寫十分成功。為表明時間的變遷,或以庭燎之光的由強而弱,或以夜之由“未央”到“鄉晨”;或以諸侯車鈴聲由遠及近,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為突出宣王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此詩語言精練、準確,亦值得注意。詩人僅用“庭燎有輝”四字,便寫出晨色漸明之際的景況。無怪乎王夫之稱贊說:“庭燎有輝,鄉晨之景莫妙于此。晨色漸明,赤光雜煙而叆叇,但以‘有輝’二字寫之。”(《詩鐸》)又如寫諸侯車鈴聲,先用“鸞聲將將”,后用“鸞聲噦噦”。“將將”即“鏘鏘”,寫出車鈴的叮當急促之聲;而“噦噦”,是車鈴的舒緩之聲。朱熹說:“噦噦,近而聞其徐行聲有節也。”(《詩集傳》)以鈴聲給人聽覺的變化,準確地展示了時間的推移,距離的遠近,遣詞用語堪稱精當。
上一篇:《庭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式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