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
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配合樂器,采用皇家的樂調,而且帶有舞蹈藝術。它和國風不同,《夙》詩是民歌,是反映人民生活的詩歌。西周傳至厲王幽王,暴虐無道,產生了一些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詩和諷刺詩,這就是《大雅》和《小雅》。其中也有敘述周人開國和征伐四夷的史詩,如《生民》,《公劉》等。《小雅》有一小部份,如《黃鳥》、《苕之華》等,都很像風詩。所以說《頌》是一種與二雅也不同的詩,是歌功頌德的作品,它和《雅》詩中那些歌頌統治階級和祭祖的詩相似,像《閟宮》這一首詩是贊美魯僖公的功績,長達一百二十句,是《詩經》中最長的詩。
現在這一首《閔予小子》,就是《周頌》中的一首詩。《周頌》大約作于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的一百多年之間,即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年至九百五十年之間。
按朱熹的研究,《閔予小子》這一首詩,乃是成王除喪朝廟所作。今人認為,它是成王遭武王之喪后,禱告于祖廟的頌詩。有人認為,它可能不是成王所自作,而是他叔父周公托為成王的歌詩以作進戒的。
閔通憫,是憐愛之間。予小子,成王自稱,當時成王尚幼小。不造就是不善不吉祥。嬛嬛讀如窮窮,是孤獨無依之意。這頭三句是第一段。幼小的成王的祖宗之靈禱告:求您可憐我這幼小的后代,我遭逢家國的災難,我孤零零地整天憂傷。“嬛嬛在疚”,匡衡說:這是成王雖然服喪完畢,而思慕之心不已。這是他對周初文王武王偉大功績懷念深沉之意。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一陟降庭止。”於乎是放聲贊嘆之辭。皇考是指成王已故的父親武王,皇祖,是指的文王。這段詩贊揚武王甚孝,時刻見念文王,常常像看到他升降群臣,非常公平。陟,升。庭,亦作廷,公正之意。止,語助詞。據朱熹注,則謂贊武王一輩子都很孝敬,常若看見文王之靈常升降于庭。就像古書上說“見堯于墻,見堯于羹”。匡衡引用這句時說:若神明臨其朝庭。這是這首詩的第二段。其意為:我要放聲贊揚我先父,他一輩子能盡孝道,時刻懷念我祖創業的艱辛,就如同看到他的英靈常升降于朝廷。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序即緒,是事業的傳統之意。想到我還未成年,雖然嗣位,能力很不足,我只有日夜辛勞坐朝治理天下,我大聲呼請祖父聽我稟,我一定繼承我先祖先父的遺業,永遠不忘。這是頌詩的第三段。
這首頌詩,讓我們看到了三千多年的周成王在嗣位時向祖廟禱祝的頌詞。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宗法制(即父家長制)在我們社會中的影響痕跡,讀這首詩,不但是欣賞它的美學價值,尤其重要的是它的歷史價值,即讓我們參加一次崇拜祖先的活動,知道它,認識它,對我們來說,都很有意義。這是一篇在奴隸社會中統治階級祭祖的樂章,它有宗教色彩。這種消極因素,不待多言而自明。
上一篇:《采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閔予小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