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詩經》民歌是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作品,許多作品就產生于他們從事勞動的過程之中。通常是一邊勞動,一邊歌唱,傾吐著他們的各種感情。勞動中的歌,未必是歌唱勞動本身。他們思緒萬千,有時發泄心中對生活的不平,有時又抒懷念遠,傾吐對親愛者的離情。前者如《伐檀》、《采蘋》,后者如《卷耳》、《采葛》等等。就現存的《詩經》篇章看,單純寫對勞動本身感受的作品并不太多。《周南·芣苢》是寫一群婦女在田野中進行采集勞動情景的,它表達了勞動者在勞動時的愉快感受和喜悅心情;而《十畝之間》一首,則是寫一群采桑者在勞動行將結束時呼伴同歸的情景,表達了于緊張勞作之后所特有的一種輕松愉快之情。全詩短小,僅兩章六句:
這首詩描寫在一片寬廣的桑園樹林里,采桑女的勞動就要結束了,這時有的安閑地歇下來,有的輕松愉快地走動著,她們相互招呼著,相約結伴同行,一路歸去。我們細讀這首短詩,就能十分具體地感受到,當時那個桑園中的和樂氣氛和采桑人勞動后的那種輕松、歡愉的情景。
這首小詩,重章疊句,兩章間只換了幾個字,但六句詩每句之后都用了語氣詞“兮”字,因而很自然地便拖長了語調,表現出一種舒緩而輕松的氣氛,正好與詩的內容相適應。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詩經》民歌的節奏和韻律,不僅優美、自然,象古人所說的“動乎天機,不費雕刻”(明陳第《讀詩拙言》),同時它本身也是產生于生活,與生活的內容緊密結合的。關于這一點,我們還不妨與同樣寫勞動情景的《周南·芣苢》一詩相比較來看。《芣苢》一詩寫的是一群婦女采摘車前子的勞動過程,它通過勞動者一系列采摘動作的變化和收獲迅速加多的情景,表現出飽滿的勞動熱情和勞動時無限歡快的情緒,而全詩的節奏也是明快而緊湊的。《十畝之間》一詩,雖然也洋溢著愉快的感情,但它表現的是勞動后的輕松情景,因而節奏舒緩,聲音拉得很長,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情調。象《詩經》中的這類小詩,初看起來,篇章結構平實無奇,語言簡單樸拙,而我們只要依照它的節奏,反復吟詠,細加體味,它就會形象昭然,情景畢出,產生巨大的感染力量。這也正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民歌所具有的特征。
上一篇:《匪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