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彼云漢,看那銀河多么高遠,
昭回于天。白光閃亮回旋在天。
王曰於乎,周王“唉唉”發出嘆息,
何辜今之人!現今人們有何罪愆!
天降喪亂,老天降下死喪禍亂,
饑饉薦臻。饑餓災荒接二連三。
靡神不舉,沒有神靈不曾祭奠,
靡愛斯牲。奉獻犧牲毫不吝慳。
圭璧既卒,禮神圭璧全都用完,
寧莫我聽。神靈還是不聽我言。
旱既大甚,旱情已經非常嚴重,
蘊隆蟲蟲。暑氣郁盛大地熏蒸。
不殄禋祀,接連不斷舉行祭祀,
自郊徂宮。祭天處所遠在郊宮。
上下奠瘞,祀天祭地奠埋祭品,
靡神不宗。天地諸神無不敬奉。
后稷不克,后稷恐怕難救周民,
上帝不臨。上帝不理受難眾生。
耗下土,天災這般為害人間,
寧丁我躬。大難恰恰落在我身。
旱既大甚,旱情已經非常嚴重,
則不可推。想要推開沒有可能。
兢兢業業,整天小心戰戰兢兢,
如霆如雷。正如頭上落下雷霆。
周余黎民,周地余下那些百姓,
靡有孑遺。現在幾乎一無所剩。
昊天上帝,渺渺蒼天高高上帝,
則不我遺。竟然沒有東西賜贈。
胡不相畏,怎不感到憂愁惶恐,
先祖于摧。人死失祭先祖受損。
旱既大甚,旱情已經非常嚴重,
則不可沮。沒有辦法可以止住。
赫赫炎炎,赤日炎炎熱氣騰騰,
云我無所。哪里還有遮蔭之處。
大命近止,死亡之期已經臨近,
靡瞻靡顧。無暇前瞻無暇后顧。
群公先正,諸侯公卿眾位神靈,
則不我助。不肯顯靈前來佑助。
父母先祖,父母先祖神靈在天,
胡寧忍予!為何忍心看我受苦!
旱既大甚,旱情已經非常嚴重,
滌滌山川。山禿河干草木枯槁。
旱魃為虐,眼看旱魔逞兇肆虐,
如惔如焚。遍地好像大火焚燒。
我心憚暑,暑熱難當令我心畏,
憂心如熏。憂心忡忡如受煎熬。
群公先正,諸侯公卿眾位神靈,
則不我聞。哪管我在悲痛呼號。
昊天上帝,渺渺蒼天高高上帝,
寧俾我遯!難道迫我離此出逃!
旱既大甚,旱情已經非常嚴重,
黽勉畏去。勉力禱請祈求上蒼。
胡寧瘨我以旱?為何害我降以大旱?
憯不知其故。不知緣故費煞思量。
祈年孔夙,祈年之禮舉行很早,
方社不莫。也未遲延祭社祭方。
昊天上帝,渺渺蒼天高高上帝,
則不我虞。竟然對我不肯相幫。
敬恭明神,一向恭敬諸位神明,
宜無悔怒。不該恨我怒氣難當。
旱既大甚,旱情已經非常嚴重,
散無友紀。饑荒離散亂我紀綱。
鞫哉庶正,各位官長智窮力竭,
疚哉冢宰。宰相憂苦無法可想。
趣馬師氏,趣馬師氏一起出動,
膳夫左右。膳夫百官助祭幫忙。
靡人不周,沒有一人不愿周濟,
無不能止。可是不能止住災荒。
瞻卬昊天,仰望蒼天晴朗無云,
云如何里!怎樣止旱令我憂傷。
瞻卬昊天,仰望蒼天晴朗無云,
有嘒其星。微光閃閃滿天星辰。
大夫君子,公卿大夫眾位君子,
昭假無贏。禱告上蒼心要虔誠。
大命近止,死亡之期已經臨近,
無棄爾成。繼續祈禱堅持不停。
何求為我,禳旱祈雨非為自我,
以戾庶正。全為安定眾官之心。
瞻卬昊天,仰望蒼天默默祈禱,
曷惠其寧?何時才能賜我安寧?
這是一首寫周宣王憂旱的詩。是所謂“宣王變《大雅》”的第一篇(其他五篇是《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和《常武》)。通過比較詳盡的敘寫,具體深入地反映了西周末期那場大旱的嚴重,抒發了宣王為旱災而愁苦的心情。宣王時發生的這場旱災在漢、晉人的著作中雖有記載,但大都是據此詩而來,零星簡略,不似此詩具體、全面、深入。所以,這首詩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詩的作者,《毛詩序》說是仍叔,仍叔其人,《春秋》有載,然上距周宣王時已一百二十年左右,因此,他作此詩的可能性不大。本來,《毛詩序》所確定的作者,可信程度都不大,兼之時代久遠,史料闕佚,我們就很難確考詩的作者究竟為誰,但從詩的內容看,這首詩很可能是宣王自作,以敘寫他畏旱之甚及盼雨心切。
全詩八章,每章十句。一、二兩章寫祭神祈雨。正是需雨的時節,然而日日驕陽似火,禾稼死亡,田地龜裂,人畜缺水。這當兒,人們是多么盼望老天降落一場甘霖啊!可是仰望蒼穹,毫無雨征(古人常夜間觀天象以察云雨)。“倬彼云漢,昭回于天”,星河燦爛,晴空萬里,夕夕如此。內心焦灼的詩人于是發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的慨嘆。無神不祭,無牲不用,禮神的玉器也用盡了,然而神靈們卻不聞不問,毫無佑助之意。這蒼天啊,好像真的是把降雨的事兒拋在腦后,徹底忘掉了;或許人們得罪了他,他在有意地懲罰人們。三、四兩章寫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達了畏旱之情。“旱既大甚,則不可推”,“旱既大甚,則不可沮”,兇暴狂猛的旱災如洪水猛獸,無法推開,無法阻攔,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遺”,造成了無法收拾的嚴重局面。再繼續下去,將國祚難永。然而“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群公先正,我常雩祭以祈谷實,現在卻不助我以興云雨;至于父母先祖,尤一體之所親,一氣之所感,為什么也忍心看我遭此禍而不救呢?朱熹《詩集傳》說:“群公先正,但言其不見助,至父母先祖則以恩望之矣,所謂垂涕泣而道之也。”五章寫旱魃繼續肆虐。山原禿而河湖干,這里已經變成了一塊讓人無法生存下去的土地。“昊天上帝,寧俾我遯”,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們離開此地,他是不想讓人安居了。六章述失望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不是祭神不及,也不是對眾神不恭敬,細細思量,確實沒有什么罪愆,那又為何降災加害呢?七章敘君臣上下因憂旱而困窘憔悴。末章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們“無棄爾成”,繼續祈禱上蒼。最后仰天長號,以亟求天賜安寧作結。
統觀全詩,作者對這次持久難弭的災禍從旱象、旱情、造成的慘重損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寫。這場大旱就是死亡之神的降臨,可以摧毀一切,消滅人類。在那個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的時代,它會造成怎樣的人間災難,是不難想象的。這首詩在寫宣王憂旱的同時,也寫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誠。在人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極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對無法戰勝的災害,對虛無縹緲的上帝和神靈產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難理解的。我們自然不能以現代科學主義的觀念和標準來苛責古人。
這首詩在藝術上值得稱道的有兩點: 一是摹景生動;二是夸飾手法的運用。“倬彼云漢,昭回于天”,夜晴則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見者無,己所不愿見者現,其心情的痛苦無奈可想而知。毫無雨征,還得繼續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順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四句。所以開篇這摹景之句不僅寫出了方旱之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心情,并生發出下文,是獨具匠心、富有藝術魅力的詩句,因而孫鑛稱贊這首詩的起首“最有風味”(陳子展《詩經直解》引)。“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這場大旱使周地變成了不毛之地,無水之區。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斃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燒燎過一樣,沒一點生氣,沒一點活力。“滌滌山川”、“如惔如焚”可謂寫盡旱魔肆虐之情狀,同時也傳達出詩人面對這種毀滅性災害的痛苦、焦灼之情。王夫之《薑齋詩話》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這幾句詩雖然稱不上“妙合無垠”,但做到景中含情、景中寓情卻是很明顯的。
詩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遺”兩句早在戰國時代就被孟子認為是夸飾之辭的典范,備受后世批評家的關注。漢代王充《論衡·藝增篇》曰:“夫旱甚則有之矣,言無孑遺一人,增之也。”又曰:“言‘靡有孑遺’,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可見這兩句是用夸張的藝術手法,以突出遭旱損失的慘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說:“雖詩書雅言,風格訓世,事必宜廣,文亦過焉。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并意深褒贊,故義成矯飾。”他指出夸張的修辭雖然言過其實,但因為能通過形象的夸張來傳難寫之意、達難顯之情,所以在文學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確實,“靡有孑遺”四字,所述雖非事實,但卻突出了旱情的嚴重,是反映真實,并且凸現了真實的傳神之筆。
上一篇:《二子乘舟·詩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伐木·詩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