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晁錯者,潁川人也[1]。》鑒賞
學申、商刑名于軹張恢先所[2],與洛陽宋孟及劉禮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3]。
錯為人峭直刻深[4]。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5],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6],治《尚書》,年九十馀,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7]。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8]。以其辯得幸太子[9],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10]。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段意】 介紹晁錯在景帝即位前的事跡。晁錯先是學申、商形名之說,為太常掌故后又受《尚書》于伏生。還朝后得幸于太子劉啟,數上書言便宜事,文帝也奇其才。
注釋
[1]潁川:漢郡名,故址即今河南禹縣。[2]學申、商句:于軹縣張恢先生處學習申、商形名之說。申、商,申不害和商鞅,二人均為戰國時法家代表人物,主形名之說。刑名,即形名,形謂物之實體,名謂名稱。形名之說系法家循名而責實,使賞罰嚴明的治國之說。軹,古縣名,故址在今河南濟源縣東南。先,即先生。[3]太常掌故:太常之屬官。[4]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嚴酷。[5]《尚書》:儒家經典之一,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關于上古時期典章文獻的匯編。[6]伏生:即伏勝,字子賤。[7]因上兩句:就征引稱述《尚書》為據,上書陳說適宜于國家之事。稱說,引證。[8]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均為太子之屬官。[9]辯:善辯之才。[10]中大夫:郎中令屬官,掌議論,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大夫。
上一篇:《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后文帝崩[1],景帝立[2],釋之恐,稱病[3].》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