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記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求無不獲齋活字本《臺灣外記》扉頁書影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求無不獲齋活字本《臺灣外記》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一名《臺灣外紀》,又名《臺灣外志》、《賜國姓鄭成功全傳》。三十卷。題“九閩珠浦東旭氏江日升識”。江日升,字東旭,福建珠浦人,生平不詳。成書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現(xiàn)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求無不獲齋活字本,藏上海圖書館;清嘉慶六年(1801)抄本,藏大連圖書館;清薌楂書室抄本,藏寧波天一閣;清光緒上海申報館排印本;民國上海進步書局“筆記小說大觀”石印本。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閩臺史料叢刊”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求無不獲齋活字本,1995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影印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
福建南安縣人鄭芝龍,其父鄭紹祖為泉州庫吏。明天啟三年,奉母舅之命東渡日本,并與日本翁氏女結婚。天啟四年生下一子。因在日本受其約束,遂與在日漢人顏思齊、楊天生等組織起事,然機泄告敗,逃離日本,占領臺灣,以海上擄掠為生。天啟五年顏思齊死,眾推鄭芝龍為統(tǒng)領。六年,鄭芝龍擾掠金門、廈門及廣東靖海諸地,所向披靡,當事者一籌莫展,遂招安芝龍,因朝廷未封官爵,芝龍不受。后朝廷屢派官兵剿捕,皆失敗。崇禎元年七月,熊文燦接任巡撫,再次派游擊盧毓英招安鄭芝龍,并委以海防游擊之職。芝龍接受招安,并出征平定諸盜。崇禎三年,芝龍將七歲的兒子從日本接回,延師肆業(yè),取名森,字大木。崇禎八年,芝龍剿捕劉香、李魁奇;十二年攻荷蘭郎必即哩哥;因功擢為福建都督。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煤山。福王在南京接位,鄭芝龍封平國公,其弟鄭鴻逵封定國公。清順治二年,清兵攻入江南,鄭芝龍、鄭鴻逵擁戴唐王,于福州接帝位,稱隆武帝。鄭芝龍引其子森見隆武,隆武賜國姓朱,賜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宗人府宗正。順治三年,封忠孝伯,賜上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
招撫大學士洪承疇與芝龍同縣,密書召芝龍歸順,并許以三省王爵。芝龍挾二心,復書洪承疇。成功勸父不聽,得叔父鴻逵助,遂奔金門。順治三年,清貝勒自浙江下福建,芝龍撤仙霞守兵,唐王敗。 芝龍隨貝勒入京師。 成功到南澳募兵,得數(shù)千人,與將吏移軍鼓浪嶼,仍用南明隆武年號。 成功與鄭彩合兵攻海澄,清師援海澄,成功退。 又與鄭鴻逵合兵圍泉州,清師至,未下。 順治五年,成功陷同安攻泉州,清師至,引兵退。 南明桂王稱帝,封成功延平公。 成功遙奉桂王,厚稟諸王,禮待遺臣,置館養(yǎng)士。 七年,成功攻潮州敗北。 八年,桂王詔成功援廣州。 九年,陷海澄,清總督陳錦赴援,錦敗,成功復取詔南、南靖、平和,又圍漳州。 清金礪自浙江來援,擊破成功,成功入海澄堅守,清師不能克。 清廷命芝龍親書勸降成功及鴻逵,并封成功為海澄公、鴻逵奉化伯。 成功不受命,復攻福建興化等縣。 他派李定國率兵攻廣州,定國敗走,成功又攻漳州、陷同安,其將甘輝以火藥炸仙游城,士卒死者不計其數(shù)。 清廷震怒,命貝勒世子羅托統(tǒng)領滿漢官兵討伐成功。
順治十二年,部議以成功驕兵無狀,反復無定,奪芝龍官,下獄,發(fā)配其叔父芝豹于寧古塔。貝勒至泉州,遣使到廈門招降成功,成功不納。清廷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成功終不應。順治十六年,成功取瓜州,入鎮(zhèn)江,江南一時震動。清總督管效忠聯(lián)合崇明總兵梁化鳳,襲破成功,成功大敗,棄瓜州、鎮(zhèn)江出海。
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之難,時桂王被吳三桂逼入緬甸,成功聞而心傷,于是接受臺灣通事何斌之言,規(guī)取臺灣。臺灣時為荷蘭人所占,因海口鹿耳門泥淺沙圩,船難入,故不備。成功師至,潮漲丈余,何斌導路,從赤嵌城進。荷蘭揆一王棄赤嵌城保王城,成功遣李仲勸說揆一王,荷蘭人皆歸國,成功改臺為東都。順治十八年十月,鄭芝龍家人伊大器,發(fā)芝龍與成功私信并出首,于是殺芝龍及子弟十一人。
康熙元年,成功子鄭經(jīng)私通乳媼,生子,成功遣黃毓及兄鄭泰殺經(jīng)及母董氏,以正家法。經(jīng)執(zhí)毓囚之,與伯父泰舉兵拒成功命,成功正當感風寒起病,聞之,心中恚忿。五月初八日,坐胡床,讀太祖祖訓,閱一帙,飲酒一杯,至第三帙,卒然而逝,年三十九。成功既卒,臺灣諸將奉其幼弟襲為主,其子經(jīng)引兵至臺灣,襲逃泉州降,經(jīng)嗣為延平王。
康熙二年,經(jīng)還廈門,得鄭泰寄臺灣將黃昭三信,殺泰。泰弟、子及諸將紛紛降清。經(jīng)載其眷屬,盡入臺灣,改東都為東寧國。清廷派孔元章招撫鄭經(jīng),鄭經(jīng)不受。康熙八年,清廷又遣刑部尚書明珠招撫鄭經(jīng),經(jīng)請以朝鮮例稱臣納貢。清廷不許,于是雙方對峙數(shù)年。康熙十三年,鄭經(jīng)渡海西入廈門,取同安、下漳州,又入潮州,擊破耿精忠。康熙十六年,清喇哈達破泉州等七府,經(jīng)撤兵還廈門。十七年,康親王遣泉州知府張仲舉及監(jiān)生吳公鴻,招撫鄭經(jīng),不受。康熙十九年,清廷詔取金門、廈門,水陸并進,金、廈被克,鄭經(jīng)還臺灣。康熙二十年,經(jīng)卒。
經(jīng)子克被諸將縊殺;次子克塽嗣為延平王。康熙二十二年清廷遣施瑯與姚啟圣規(guī)取臺灣。七月克塽上降表請降,施瑯入臺安民,告祭成功廟,撥船護送克塽進京。清廷授克塽正黃旗漢軍公。施瑯上表留臺灣,于是清廷設道官一員,守備一員,并將其地收入版圖。
上一篇:《雙鳳奇緣》介紹|賞析
下一篇:《后三國石珠演義》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