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小史
清咸豐六年(1856)瑯玕山館藏板本《西湖小史》扉頁書影
清咸豐六年(1856)瑯玕山館藏板本《西湖小史》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長篇才子佳人小說。四卷十六回。題“上谷蓉江氏著,雪庵居士評點”。作者姓氏不詳。成書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咸豐六年(1856)瑯玕山館藏板本,藏上海圖書館;清光緒二年(1876)六經堂刊本,藏浙江省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光緒十三年(1887)徐文齋藏板本,藏國家圖書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上海六先書局石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瑯玕山館藏板本。
明代惠州西湖之畔,有四戶人家先后居住于此,即黃建勛、侯樹屏、陳夢熊和王贐臣。博羅人黃建勛,字桂齡,官拜副都御史,為奸人誣陷,罷職回鄉,隱居西湖,手植梅花數百本,自號綠萼仙人,有女秋娥。侯樹屏字筠軒,與桂舲為忘年交,中了進士,點為翰林院編修,與吏部尚書王贐臣知交。時朝廷奸相李樹亂政,與內監謝安朋比為奸。一日李樹壽辰,百官俱到相府拜壽,獨侯筠軒不至。李樹欲尋事陷害,因筠軒初任朝官,無事尋釁,故俟異日圖之。此事為筠軒所聞,自思與其他日被害,不若先上一疏,雖遭殺身,亦無所怨。遂星夜寫成一本,列舉李樹種種罪惡,欲請皇帝誅之。不料李樹未曾扳倒,自己卻引來殺身之禍。幸得王贐臣向皇帝求赦,將筠軒貶為山東滋陽縣丞。赴任途中,李樹遣人追殺,遇救,見摯友黃元清,侯筠軒便在白云山中與鶴峰道人養性修真。
李樹沒有將筠軒殺掉,遷怒于王贐臣,藉口地方官員居位不正,皆由吏部選舉不明所致。天子允奏,將王贐臣罷職歸家,故贐臣亦歸隱西湖棲禪寺側。其妻金氏,有女春紅。
侯筠軒在白云山修道,家中有子侯融光,字春旭,年十六。家雖清貧,毫不介意,終日吟詠詩詞,誦讀書史,以有為之士自居。其年正逢歲考,春旭考取府學第一名。兵部尚書吳史星之子吳用修,外表形容丑陋,肚里亦全無點墨,只因宗師是吳史星同榜,看在同年面上,取吳用修第二。待到省考時,主考最貪賄賂,并無愛才之心,侯春旭竟名落孫山,吳用修送了幾百兩金,遂高中十名。春旭尋思,不如回惠州家中,順路游玩。歸途寄宿在陳夢熊家,其子秋楂,為當地知名才子,春旭與秋楂終日講詩論文,遂成莫逆之交。一日兩人同游永福寺,玩了半日,辭別長老,將欲出門,頃刻疾風驟起,大雨淋漓,老僧乃留二人夜宿于寺。寺旁有一座花園樓閣,春旭見壁上掛著瑤琴,乃取下歌一曲,隔樓之內似有女子嘆息之聲,這便是桂舲之女黃秋娥,春旭心愛之。 秋楂、春旭出寺門,忽聽一人在后大聲喊叫,乃吳用修也。 用修向春旭出示詩四首,要春旭代作和詩,謊說是惠州友人黃欽榮所作。 其實這夏景詩四首,乃黃桂舲命女秋娥所作,以示學士文人,有人依題以和,如與原詩不分上下,即以女秋娥妻之。 春旭不知內情,為吳用修代筆和之。 吳用修得此酬和之詩,冒名為詩之作者,請其舅王贐臣持詩去黃家說媒。 黃桂舲看了此詩,拍手大贊,并約定明日定要當面領教。 桂舲入內,將詩付與秋娥看。 秋娥看畢,不覺大驚,原以為自己才可壓天下男子,感嘆不免坐井觀天,所見渺乎小矣。 次日桂舲請吳用修來家飲酒,家人回報吳家少爺有病。一連請了四五日,都說用修有病,桂舲心里大疑,故婚事也暫且擱著。
春旭因母病,歸省,在靈光寺讀書,適黃桂舲去潮州,兩人于靈光寺相見。黃甚愛春旭,欲以女秋娥妻之。春旭不明其女才德容貌,便婉言推卻,在家安心讀書。陳秋楂一日往西湖鐵嶺庵進香,遇見王贐臣之女春紅,并拾得春紅遺失一柄竹扇,上題有暮春即景詩一首。秋楂讀其詩,稱贊不已,便思念才貌絕世之春紅。正在無可奈何之際,忽然想起要找春旭商量,便致書春旭,邀其來西湖誦讀。
吳用修從陳秋楂處借來春旭、秋楂詩稿一本,將詩熟記于心,再次持春旭詩來黃家求婚。桂舲欲試其才,用修一揮而就,桂舲看畢,贊曰天仙化人,迥非凡品,擬將秋娥嫁與用修。后秋楂被黃桂舲聘為塾師,一日春紅至黃家探親,遇秋楂。秋楂讀暮春即景詩,春紅知其即為拾扇之人,兩下之情便更深入一層。一日太守張應元來拜黃桂舲,欲為吳用修作媒,秋楂亦在席上。聞說吳用修少年才高,可作乘龍快婿之語,便要來用修詩作一觀,不覺便笑容滿面,說此詩乃侯春旭所作,說明了種種真相。遂約春旭來黃家,經一一解說,消除以前種種誤會。黃、王兩家請了郡守張應元為媒,以秋娥配春旭,以春紅配秋楂,兩家皆十分欣喜。
秋楂之舅徐九思官任三邊總制,曾與刑部尚書懿子德有怨仇。因邊疆入寇,奸臣上奏三邊鎮守不嚴,傳旨提京究問,拘禁天牢,秋楂欲赴京探舅。春旭因父被貶,流落山東,亦往探視,兩人結伴而行。船行至揚子江,遇盜。春旭落水,被一僧人救起,暫在寺中住下。秋楂為盜所獲,盜首朱桂竟是秋楂之父陳夢熊為官時之捕役,屢受厚恩,故而釋放了秋楂。時社會動亂,官逼民反者時有所聞。有博羅縣名謝吉者,為人正直,廣交天下英雄好漢。一日謝吉被無賴挾恨誣告,蒙受不白之冤,被貪官李進修處以死罪,謝吉被迫率眾謀反。張應元奉命率師鎮壓,不料反為謝吉俘獲,謝吉知應元為官忠正,不殺而釋放之。應元棄官至西湖,訪黃桂舲、王贐臣等,盛夸謝吉寬厚。
春旭落水被救,在寺中住了數日后,繼續往山東省親。沿途官吏橫行,尸骸暴露。春旭到處打聽父親下落,路遇一道童,告知其父已去修行,令春旭早早入京赴考。春旭到了京城,春闈已過。知秋楂已中狀元,其舅九思亦出獄復官,但秋楂因拒絕奸臣李樹招其為婿,李樹用計害之,欲借刀殺人,使其去朝鮮義州城解圍。秋楂到達朝鮮,與日本國人白順交戰于釜山。秋楂神勇無比,又起用原盜首朱桂為先鋒,勇士黃華為副將,大敗白順。秋楂因功而封為刑部尚書,并授上方寶劍。
吳用修因冒名寫詩被揭穿,自己意中人又為春旭娶去,大為惱怒,意欲報復。遂與李樹狼狽為奸,狀告春旭之父逃官忤旨,奉旨捉拿春旭。不料此案交由秋楂審理,秋楂與春旭再次重逢。秋楂上書彈劾李樹罪行,奉旨削除李樹官職,并徙遷嶺南,另將吳用修革去舉人。天子六旬圣誕,下詔恩科,春旭用金納監。天子召見春旭,命題詩,大喜,賜春旭翰林。
此時謝吉又反,秋楂、春旭奉旨招安之。謝吉歸順朝廷,受封戶部郎中,其部屬亦得封官賞賜。春旭、秋楂大喜,二人換過常服,直到湖邊賞玩水光山色,有名妓林玉蘭,一見春旭,引為知己。因招安有功,秋楂擢為內閣大學士,春旭為禮部侍郎,兩人回到惠州,秋楂與春紅、春旭與秋娥完婚。春旭之父侯筠軒修道多年而成,返回與子、媳相見,并與鄉友王贐臣、黃秋舲暢游西湖,而后離去。春旭、秋楂有意寄情山水,上書辭去官職。春旭接老母至惠州,并從杭州娶來林玉蘭。春旭與秋娥吟詩,聽玉蘭彈唱,時時相訪秋楂,相與游山玩水,怡然自適,遂號為西湖隱士。秋娥生四子,俱為顯要,玉蘭生一女,配秋楂之子。春旭年六十,亦棄家從道,與山水相始終。
上一篇:《西湖佳話古今遺跡》介紹|賞析
下一篇:《覓燈因話》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