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仕女圖
清·改琦作
絹本設色
縱一二九厘米
橫四一.五厘米
藏廣州美術館
清代的人物畫一直不甚景氣,至晚清才略見起色,而清代大器晚成的人物畫的發祥地在江南,確切地說是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地區。居松江的改琦,先于費丹旭,更先于任熊、任薰、任預、任頤,無疑是旭日東升前的一縷希望的曙光。
改琦的先祖是西域回族,他生在江南,長在江南,筆下的人物景象,也都散發著江南的氣息。
《竹下仕女圖》的畫面并不復雜:兩女子坐在綠草青石間,背后是湖石翠竹。女子的服飾,是清代婦人的裝束。畫家畫著時裝的女子,并不為了顯耀時尚,而表明此圖的寫實性——描寫當代生活情景。“竹下仕女”的名稱,是后人根據畫面所定。其實,畫家以竹林為配景,一是為了營造一個清幽的環境,二是以竹和其中一位青衣女士手中的竹簫相呼應,雖然表現的不是吹奏竹簫,而是兩女士的喁喁細語,但我們可以作月下簫聲、清風竹影的聯想,畫家的用意不費揣度,欣賞者有主觀生發的自由。
改琦塑造的仕女形象恬靜柔美,有一種淡淡的書卷氣。他筆法細膩,卻疏密有致。頭發烏黑,細筆密勾加精細的渲染,這是密態;臉部精勾細描,著筆不多,神情如生,是圖中最刻意處,這也是密態;衣褶線條稀疏,呈疏狀,手執之物,一扇一簫,不作過多的修飾,與頭上的飾物相比,也呈疏狀;竹林,葉密而竿疏;湖石,皺密而形疏;草地,曲線豎點是密,汁綠輕敷是疏……諸如此類,不復雜的畫面,在密密疏疏的對比下,恬靜柔美的形象和同樣恬靜柔美的意境,便有了幾分熱鬧,幾分生氣。
值得一提的是,此圖人物衣褶的線條柔中寓剛,在春蠶吐絲般的高古游絲描里,饒有屈鐵盤絲的風姿,生在江南的改琦,隱隱約約還不忘西域先祖的遺風。這不多的衣褶線條,顯示出較高的人物畫筆法修養,改琦的人物畫,平穩清麗,不在氣勢上作文章,謹慎的筆墨,能守住文情逸致,已殊覺不易了。另外,湖石和翠竹,一派惲南田的情調,為整個畫面增添了逸氣。款書:“撫六如居士粉本”。改琦的人物畫或與唐寅有些關系,但此圖仕女的清代著裝,如何能與明代的六如居士唐寅的畫有染?
竹下仕女圖
上一篇:《著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秋坪閑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