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圖
清·鄭燮作
紙本墨筆
縱二一七.四厘米
橫一二○.六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鄭燮,號板橋,是清代中期杰出的畫家、詩人、書法家,生平喜畫蘭竹石,而又以畫竹最為著名。他作畫很重視從生活入手,曾說:“凡我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橋題畫·蘭竹》)他細致地觀察、體味竹子在不同氣候、不同環境里的多種多樣姿式、態勢、情趣,來豐富自己的創作。但他在“師承自然”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學習傳統,而是繼承了宋元以來文人畫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對文同、鄭思肖、徐渭、朱耷、石濤,更是欽佩不已和勤加學習。鄭板橋作畫,“不喜勾勒著色”,多用墨筆。他極其重視苦練基本功,以為“運筆之妙,卻在平時打點,閑中試弄,非可率意為之”(《板橋題畫·蘭竹》),所以他的畫貌似隨意揮灑,實則功力深厚。由于善于“以畫之關紐,透入于書,以書之關紐,透入于畫”(同上),使精湛的書法用筆與畫蘭竹的技法融為一體,得相互發揮之妙。蔣士銓贊日:“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忠雅堂詩集》卷十八)鄭板橋不僅藝術造詣高,題畫的行款亦有獨到之處,不是一行直寫到底,而是大小、正斜、疏密、濃淡隨畫面而排列穿插,十分靈巧別致,使書和畫和諧地統一在畫面上,增強了構圖的形式美,而且通過這些題詩和跋語,使畫中蘊含的思想,更加鮮明地表露出來。如他在濰縣任縣令時,送給山東巡撫的《墨竹圖》上題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边@已不是一幅單純的竹畫,而是畫家通過畫竹,來抒發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愛憎的態度。故《松軒隨筆》稱“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是很確切的。
竹石圖
此幅《竹石圖》,是鄭板橋六十二歲時所作。畫面上修竹四竿,長短有殊,或作左傾,或作右斜,雖各自獨立,卻顧盼生情,用筆遒健清勁,極疏爽飛動之致。竹后巨石居中高聳,石用中鋒勾勒,筆致瘦硬秀拔,皴擦較少而神韻具足。竹用濃筆,石用淡墨,濃淡相映,妙趣橫生。總觀全局,氣勢俊邁,風神蕭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慨。畫上題句云:“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余作竹作石固無取于枯木也;意在畫竹,則竹為主以石輔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仔缰鼐湃瞻鍢蜞嵺飘?。”鈐“七品官耳”、“丙辰進士”印。這段題句,闡明了三個觀點:一、作畫要不落前人窠臼。盡管鄭板橋對蘇東坡極為欽佩,然而他并非唯古是從、食古不化的人,“但得宋元氣韻在,何需依樣畫葫蘆”,他是主張“師其意而不是師其跡”,認為“各有靈苗各自探”,追求鮮明的個性風格。二、藝術創作不能拘守陳法,要不怕出格。三、藝術創作在于不迷信古法,不固執己意,要努力做到一個“活”字。這是鄭板橋藝術風格的最大特色,他發揚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畫學傳統,師造化而不是摹造化,是源于生活發自心靈,充分強調了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以及自身感情的抒發和造型藝術形式美的統一。他曾提出繪畫創作中的三個階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說明了主觀與客觀、現實和想象、真實和藝術的界限,使創作出來的作品,既源于客觀事物,又高于客觀現實,達到“趣在法外”的境界。因此板橋筆下的竹,不論是新竹、老竹、晴竹、雨竹、水鄉之竹、山野之竹,無不賦予它們以性格和生命,達到神情畢肖,栩栩如生,富有感人的魅力,給觀者帶來愉悅和美的享受。
上一篇:《聚瑞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懸崖蘭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