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虬松圖
清·原濟作
紙本設色
縱一○○.八厘米
橫四一.三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細雨虬松圖軸”是原濟(石濤)四十七歲時的作品。畫軸上部右首有他的題識,全文如下:“潑墨數十年,未嘗輕為人贈。山水杳深,咫尺陰蔭,覺一往興未易窮。寫以贈君子,嘗有句云:細雨霏霏遠煙濕,墨痕落紙虬松禿,能入鑒賞否。時丁卯夏日,子老道翁出宋羅紋紙命余作畫,風雨中并識于華藏下院。清湘石濤濟山僧?!?/p>
丁卯和上一年的丙寅,石濤另有幾件作品,可以說明他這年是在揚州。“華藏下院”很可能是當時著名的天寧寺。寺址因舊傳東晉義熙(405—418)間有梵僧馱跋陁羅尊者澤華嚴經于此,所以寺旁有“華嚴堂”和“藏經院”,并寺左、右有東、西“下院”(見《揚州畫苑錄》卷四)。“子老道翁”者估計會是卓爾堪(子任)。他們這年的春天同在秘園雅集,卓子任是春江社社友,著有《近青堂詩集》,和石濤早就相識,孔尚任還通過卓向石濤索畫。
這幅《細雨虬松圖》在石濤山水畫中,風格比較特殊。筆致清麗秀勁,取法李公麟、倪瓚而尚不脫梅清風貌的影響。由于畫在一張難得的宋羅紋紙上,所以制作十分經心,布局、用筆、設色一絲不茍。其實石濤山水畫的風貌,在四十五歲左右已經基本成型,而且偏向郁茂蒼勁一路。而這幅畫卻表現得特別秀逸謹嚴,使人可以看到他的功力所自,這是十分難得的。所畫內容明顯屬于他追憶匡廬、黃澥細雨煙云、虬松飛瀑的景色。石濤對廬山、黃山的自然景色有深厚感情。所以畫著就“覺一往興未易窮”的畫趣。他在南京、揚州所畫的山水,也往往多寫這一段時間的所觀所感。逢到有朋友從安徽、江西來,或是要往那邊去,他就常常為他們畫一些那里的景色,并且很有自信地預備他們前往對證一番。在故宮博物院有石濤同在丁卯這年畫的山水扇頁,一段題跋十分風趣。他說:
客廣陵十月,無山水可尋,出入無路,如墮井底。向次翁東老二三知己求救,公以扇出示之,曰:和尚須自救。雨中放筆,游不盡的三十年前草鞋根子,亦有放光動地處。有則盡與次翁藏之,使他日見之者,云當時苦瓜和尚有這等習氣。丁卯十月清湘石濤濟山僧。
看來《細雨虬松圖》就是忘不了的“三十年前草鞋根子放光動地”的杰作。
全圖山石用墨筆勾勒,很少皴和點。用輕淡土赭和花青設色,全景布局看來很別致,但卻非常合乎情理。不像那些以臨摹為事的畫家,在堆砌山石里討生活。水道上有木橋一座通向傍山的坡路;畫家很機靈地用近處山岡蜿蜒而上,把水道坡路的接口處遮掩了。坡道上去則煙霞虛靈,洞壑在望而杳深莫測,但見高山碐磳處茅屋數椽,一人臨窗而坐,很自然的使觀者領會到木橋上戴風帽倚杖的老人,他的行向和目標了。
山岡近處用古木一株分干挺出,點綴澗面靜寂的空間,岡身蜿蜒而上,頂部長有杉松一叢,扶搖舒展,加強了洞壑前云霧的飄忽迷濛,澗上復用些許蘆葦,穩住了山腳。全圖給人的感覺是恬靜淡泊,典雅秀麗。這幅畫是石濤作品中屬于這一風格的代表。
細雨虬松圖
任何獨創性的畫家,都在技法上與傳統有一定的因承關系。石濤天資卓越,對古人的技法能夠博取眾長,隨機而化。《細雨虬松圖》吸取李公麟和倪瓚的氣息居多。他對倪瓚畫的贊賞,在他畫題中是不時提到的,如“野夫遺墨貴如金,瘦樹枯山淡淺深,偶爾溪邊設亭子,世人又道是云林”,又說“倪高士畫,如浪沙溪石,隨轉隨注,出乎自然,而一股空靈清潤之氣,冷冷逼人”。這些都能說明倪瓚對他的影響和他對倪瓚的深邃研究。從五十前后這一段時間開始,他就這樣供著前人,憑藉自己觀察,越過了梅清、李公麟、倪瓚而開創了自己的道路。
上一篇:《春江垂釣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西園雅集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