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春耕圖
元·王蒙作
紙本水墨
縱一二四.九厘米
橫三七.二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亦名《黃鶴草堂圖》,左上部自題云:“山中舊是讀書處,谷口親耕種秫田,寫向畫圖君貌取,只疑黃鶴草堂前。黃鶴山人王蒙。”從詩意可知,此圖是王蒙回憶舊日隱居黃鶴山中于谷口耕田讀書時之情景而作。王蒙早年曾官理問,后棄官隱居于臨平(今浙江余杭)之黃鶴山,因自號黃鶴山樵。當(dāng)時倪瓚有詩《寄王叔明》云:“野飯魚羹何處無,不將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煙波一釣徒!”(《清閟閣集》卷七)又《送王叔明》詩有云:“仕祿豈云貴,貝琛非所珍;當(dāng)希陋巷者,樂道不知貧。”(《清閟閣集》卷三)張昱亦有題王蒙畫《林泉讀書圖》云:“高情自愛樂林泉,華屋藏修度歲年。書簡韋編曾幾絕,硯槃鐵造亦磨穿。牙簽插架封蕓葉,銀燭臨窗散蠟煙。黃鶴山樵如得意,丹青為作畫圖傳。”(《張光弼詩集》卷七)這些詩都反映了王蒙隱遁耕讀時之情景,可與此圖相印證。
谷口春耕圖
圖中近景寫溪岸,雜樹喬林,茅廬數(shù)楹掩映于叢樹間,即黃鶴草堂。堂后溪山間平疇數(shù)畝,有人躬耕于田間。田外群山疊起,幽泉懸瀑,林木叢布。右側(cè)高峰聳突,作峻拔之勢。山頭點苔較少,以表示初春景色特征。全圖境界幽深,氣勢雄渾,景物豐茂,洋溢著盎然春意。反映出作者對于大自然的眷戀,對于隱居生活的流連。
元《圖繪寶鑒》云:“王蒙……畫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秀潤可喜。”常見王蒙山水,皴法多作長線扭索狀,已非巨然面貌,人謂之“解索皴”,或謂之“游絲裊空皴”、“牛毛皴”。而此圖運筆線條扭動很少,尚接近巨然“長披麻”皴法。層層皴染,墨法蒼老中含秀潤,渾厚中顯勁峭,骨力充足,使觀者彌覺滿幅生氣,散發(fā)不盡。王蒙學(xué)畫,曾深受外祖父趙孟頫影響,然趙畫多靜穆婉約之趣;王蒙畫則雄峻多姿,頗見豪放。謝應(yīng)芳題王蒙畫有云:“想當(dāng)灑墨成云峰,豪氣壓倒陳元龍;層巔崒嵂摩蒼穹,咫尺可論千萬重。”(《龜巢稿》卷六)正道及王蒙繪畫風(fēng)格本色。王蒙傳世的《林泉清集》、《夏日山居圖》最具豪放特色,而《谷口春耕圖》與別圖相較,豪放中有靜嫻之致,是與其隱居時的平靜生活相吻合的。
此圖本幅上有明代王禋、周尚、鄭維翰詩題,裱邊上有董其昌兩跋。清代流入內(nèi)宮,本幅上部有乾隆題詩并其璽印。
上一篇:《葛稚川移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丹臺春曉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