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亭圖
元·方從義作
紙本水墨
縱六二.一厘米
橫二七.九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圖的畫面,結構簡單,近景只有一懸崖,崖上置一茅亭,林木數叢;中景為繚繞的云氣;遠景為聳立之雙峰;右上角隸書“高高亭圖”;左邊章草書:“李君子高昔于南谷丈人座上會之,今不遠百里求余圖此已三年矣,醉后縱筆寫之如此。方方壺?!?/p>
從來山水畫的表現,無不講求“搜妙創真”,如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從而達到再現一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現實境界,“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可是,這幅《高高亭圖》,乍看之下,峰非峰,樹非樹,筆無皴法,墨無濃淡,草率粗略,一團漆黑,幾不成畫。其實,它所展現的是一個其氣泊然、其貌充然而超越現實的心境。細細品味,“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這是道的要旨,也是藝的極致。方從義是道士而兼畫家,所以把兩者貫通而成為一體了。
觀此圖,我們決不會“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卻不難想象到畫家創構時的情景:當其杯酒狼藉,伏案假寐,恍惚間進入了虛幻的、下意識的夢境,一種油然的沖動促使他不自覺地起身、拂紙、濡墨、揮毫,開始時比較生硬,但不久便充分自由地在紙上揮灑起來,用筆草草,水墨淋漓,畫出了奇氣橫溢、生趣盎然的《高高亭圖》。誠如山水畫大師黃公望所云:“此圖此景入天機,誰能仿佛方壺老!”
《高高亭圖》,為方外人興之所至、醉筆墨戲之作,乃屬以意為之,以氣勝之,元人山水畫有如此放潑酣暢,方從義外,難覓第二人。
此圖明時為宋犖所有,后入清內府,鈐有“商丘宋犖審定真跡”朱文長方印及乾隆、宣統諸璽。清《石渠寶笈》著錄。
高高亭圖
上一篇:《梧竹秀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湖山泛艇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