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舸清嘯圖
元·盛懋作
絹本設色
縱一六七.五厘米
橫一○二.四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從中國繪畫史整體發展來看,元代時間不長,但形成了一個時代的畫風,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隨著文人畫的興盛,水墨寫意畫逐步主宰了畫壇,山水畫更有大的發展。就畫家而言,除突出的代表性大家之外,山水、人物兼長的盛懋,也是當時不可忽視的一位。他活躍在元后期,其畫風并不完全沿襲元初以來“簡率”的書意化的格調,而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此圖寫溪山平遠,近坡叢木挺立,遠處層巒逶迤,樹柯枝繁葉茂,枝條、蘆草隨風搖曳,秋意正濃,河中有一只篷舟,緩緩自左向右劃來,舟首有一位著短袖長袍的高士,正仰天長嘯,身旁置有酒器瓷碗、琴瑟古玩,后有一童子搖櫓相伴。有評者以為圖中描寫的高士可能是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阮籍“嗜酒能嘯”,擅撫琴,每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常用醉酒等方式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這一類“逸士”的精神和心態于此軸中可見一斑。圖中人物形象刻畫生動,性格表現突出,山水形象創造與高人逸士“傲然自得、浪跡江河”的形象特點相得益彰。此軸筆墨精致,布置巧密,以莊麗清潤為勝。
秋舸清嘯圖
從《秋舸清嘯圖》看,大體上人物取法唐人,用筆細勁流利,刻畫精到。山水畫法見“董、巨”以來江南畫派一脈相承風格,而又受趙孟頫影響,圖中景物的描繪占了大部,但作為畫面視覺“支點”的人物表現又很醒目。以下具體地說說此圖山水畫法的特點。一、層巒、土坡、樹木以濕筆為主,用筆富于變化。近坡一組“秋林”,偃仰疏密相間,曲直高下,搖曳多姿,葉叢墨點為主,個字、介字、圓點形式不拘,濃淡層次分明,用筆稠密細潤,清爽明快。二、岑頭突兀,用披麻間長介索皴,皴法近董源而有變化,用濃墨帶濕點苔在山巔石隙、石嘴,山脊和層次交搭處,皆宋人法。圖中山石、土坡大都線面相協,水墨烘染,筆骨和墨染相結合,淡化用筆在畫面上的作用,多濕潤柔和中見明爽。盛懋這張絹本作品審美特點、藝術意象的手段,在元畫中別具一格。其他《松石》、《秋江待渡》等圖(均藏故宮博物院),雖為紙本也不重干筆皴擦,強調書意化疏松的筆線。
文獻記載中稱盛懋“始學陳仲美,略變其法,精致有余,特過于巧”(《圖繪寶鑒》)。他的老師陳琳(仲美)師趙孟頫,在元時享有很高的評價,但我們從他的《樹石圖》(上海博物館藏)看,畫為小冊頁,構圖十分簡單,很難和盛氏的作品同日而語。盛懋繼家學(父盛洪擅畫),又受陳、趙影響,他和吳鎮曾同居嘉興魏塘鎮,從《秋舸清嘯圖》看,同時代畫家間可能有相互取鑒處,不同藝術流派的產生和發展總是互為依存、相互影響的。盛懋用筆稍嫌刻實,用墨有不夠靈動之處,和同時代大家蕭散、簡遠、沖淡的藝術氣格相比,略遜一籌??偟闹v,盛懋這一幅在元時屬集古細潤、縝密精巧的一格。他除水墨山水外,尚有《溪山消夏圖》等具“青綠巧整”畫風的作品。
上一篇:《秋林高士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澱湖送別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