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鉤竹圖
元·李衎作
絹本設色
縱一六三.五厘米
橫一○二.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李衎是元王朝中的高官,喜歡畫松、竹。在這幅作品中,“竹”并不帶有什么政治色彩,它只是作為繪畫的一個題材。
此圖又稱《雙鉤竹石》,在畫面的主要位置上安排了四竿翠竹,近處的石后也露出二三莖小竹葉。四竿翠竹的后面有一塊巨石,遠處土坡下挺立兩小株無葉的枯枝,似乎暗示著深秋的時節。四竿翠竹右側一竿高聳直指,左側一竿向左上伸展,最前的一竿指向右方,右側竹葉相對密集,造成左高右低的形勢。四竿翠竹全用雙鉤筆法,竹節從下往上逐漸拉長,各竹竿之間的竹節也相互錯開,有所區別。這一類的細節處理說明畫家對真實的竹,有過認真的觀察和研究,并掌握了畫竹的造型規律。竹干、竹枝的線條挺堅,竹葉的線條則圓潤;竹干、竹枝的用筆比較實在有力,而竹葉的用筆就顯得輕細活潑。例如畫面中左側的竹葉中,輪廓線條的運筆有輕重變化,某些地方的行筆輕快飄忽。此外,在葉尖還喜歡用線條來加強轉折的感覺。具體的畫法是先從葉根部落筆勾出葉片的一側輪廓線條,這根線條在葉尖部分已經筆力很輕,然后再從葉根開始勾另一側線條,這根線條在和前一根線條相交形成葉尖后還要再拉出一段距離,所以有很多竹葉的尖部都還有一根細健的線條,這種表現方法在當時并不多見。說明李衎在勾勒竹子的線條運用上并不是單一的。顧愷之早說過:“輕物,宜利其筆;重,宜陳其跡。”(《歷代名畫記》卷五)意思是對象的質感不同,表現的筆法和線條也要有所區別,線條要為塑造的對象需要服務。在《雙鉤竹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元代的某些畫家已經在作品中普遍應用著這個原理了。
雙鉤竹圖
《雙鉤竹圖》中還有兩塊巨石,這兩塊石頭,從結構上看,正是北宋趙佶執政時廣為搜集的“花石綱”——太湖石。石的畫法不是用線條勾勒,而是通過濃淡墨的暈染來表現,把石頭的多竅和多層次的扭曲形狀一一刻畫出來,既充分地體現了石質的尖峭,又烘托了雙鉤竹子精整的線條。
這幅作品中只有四竿修竹和一些小枝是用汁綠暈染,竹干的暈染基本是平涂,只在竹節兩端略有暈染。竹葉的賦色較為精工,不但葉根部和葉尖部的色調有所變化,而且葉面和葉背也不相同,繁多的葉片中沒有一片是染出邊緣輪廓之外,也可見作者的細致程度。在水墨環境的映襯下,圖中的修竹倒是亭亭玉立,青翠悅目。即使秋風蕭瑟,也是竹葉摩娑,別具一番“如鳴環翠”的風韻。
上一篇:《李仙像》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四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