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石平遠圖
北宋·郭熙作
絹本水墨
縱一二○.八厘米
橫一六七.七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此圖署款“窠石平遠,元豐戊午(1078)郭熙畫”,鈐“郭熙印章”,為畫家晚年的巨幅杰作,寫深秋平遠景色。近處溪水清淺,巖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或枝干蟠曲,或樹葉脫盡。荒原之外,遠山起伏,其上寒煙籠翠,一片高空。整個境界是寥廓、寂靜、清曠。
郭熙重視對真實山水的深入觀察,善于捕捉自然景色的微妙變化,獲取深切的感受,因此作品表現了真實而獨特的意境。圖中突出高兀渾厚的窠石,枯瘦奇倔的樹木,綿亙不斷的山峰,典型地概括了北方山水的實質和形態,正如他在《林泉高致》中所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于四逵之野”。這種景象和高峻雄偉氣勢,是通常采用“高遠”、“深遠”的構圖法來體現的。此圖卻取“平遠”法,憑縱深的空間距離,以呈現開闊的畫面。突兀與沖澹相糅合,十分精微地再現了北地高原的渾厚與遼闊,以及深秋季節的疏曠清朗。同時,溪水澄澈清淺,山石輪廓分明,樹木搖落蕭索,天空晴朗寥廓,更生動地寫出作者所謂“秋山明凈而如妝”了。全圖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則顯示出畫家晚年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
窠石平遠圖
郭熙是繼五代荊、關,北宋李成、范寬之后,被稱為“獨步一時”(元夏文彥《圖繪寶鑒》)的山水畫大師,既有傳統,更有開拓創新。圖中窠石的卷云皴,樹木的鷹爪枝干,都是前人所未有。至于筆力勁硬,筆法俊秀,而“筆意不乏”(黃庭堅《跋郭熙畫山水》),則不僅發展了李成的畫法,而且呈現出自己的特色。他的畫開創一代新風,對后世影響甚大,元朱德潤、唐棣、曹知白等均是后起的佼佼者。
上一篇:《樹色平遠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漁村小雪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