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牧圖
宋·佚名
絹本設色
縱二三.六厘米
橫二四·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歸牧圖》,又稱《柳溪歸牧圖》,就素材而論,其實所畫的不過是歷代都有人愿畫的生產工具、人們愛好的動物——牛。可是,能夠這樣確切地活生生地把特殊的狀況之下的牛的神態描寫出來,構成特殊的境界,在一般畫牛的作品中還不是容易碰見的。負荷著牧童的母牛,涉過了淺水,吃力地要爬上岸去,卻又似乎要回頭照顧那還沒有跟上來的小牛。小牛,這一稚氣的、生活經驗還不豐富的幼小者,伸著脖子站在對岸,望著它的母親,要前進又不曾前進。它在號叫,似乎是要求援助。這樣來描寫牛,不是一般的牛的描寫。觀賞者可以把它當成牛來觀賞,又不只是單純地觀賞一般的牛。這種稚氣的幼小者的神氣和親子關系的描寫,能夠喚起人的親子關系的聯想和對于幼小者的愛憐。由于畫家對于他所要描寫的對象著迷,深切地感到牛的可愛,當他塑造形象的時候,明確地以小牛觀望的神態為重點,從而避免了膚淺的物象羅列的畫法,生動地表現這一特殊狀態之下的牛的神態和情感。正因為這樣,這一好像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又好像曾經在什么地方見過的情景,十分迷人。
在形象的塑造上,這一作品顯示了畫家技巧的卓越。有創作經驗的觀賞者知道:要按照解剖學的知識,準確地畫出牛的形體,不難;要按照明暗法的知識,畫出牛的立體感,不難;要按照遠近法的知識,畫出牛與牛的距離,不難。難在構思的創造性,難在特殊的牛的神態能夠構成魅人的耐看的境界,難在避免牛的行動沒有明確動機,難在使形象不至于成為簡單的牛的形體的寫生,難在使人感到小牛那種急切地等待救助的心臟跳動。為什么作者能夠這樣動人地描寫小牛呢?我們感到畫家已經進入小牛的內心,和小牛的情感有了交流,因而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稓w牧圖》如同《秋林放犢圖》和《放牧圖》(毛益)那樣,都是對于牛的生活有特殊感受的作者,對于一定情勢之下的牛的特殊的表現,作了別出心裁的處理。在《秋林放犢圖》里,牧童自顧自地在溪水里撈魚蝦,而牛在落葉蕭蕭的林下,老是被拴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它不耐地繃緊了穿在鼻子上的繩子,似乎在向他的小主人抗議。這種動人的情節,這種不止于外形的逼真而是有情趣的牛的描寫,何嘗僅僅因為畫家筆墨的熟練和準確?這種作品,如同《歸牧圖》那樣,獲得了狀物與抒情的一致,具備了“意境兩忘,物我一體”(王國維《人間詞乙稿》序)的特色?,F在有好些創作顯得不善于表現人的精神面貌,雖然主題具有積極意義,卻不容易使觀賞者由衷地接受作品的宣傳。因而如何深入地體會畫中的角色的特殊精神,與特殊情勢之下的角色共呼吸,適當選擇和組織有意義的細節,使作品的造型和非藝術的標本模型劃分出分明的界線,《歸牧圖》這些作品,應該是很有啟示作用的。
歸牧圖
上一篇:《唐太宗像》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鵪鶉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