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春曉圖
南宋·陳清波作
絹本設(shè)色
縱二五厘米
橫二六.七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陳清波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理宗寶祐年間任畫院待詔。南宋定都杭城,對于生活在這里已對西湖山光水色有深刻領(lǐng)會的畫家,無疑更有了英雄用武之地。西子湖那“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無窮變化,啟發(fā)了畫家創(chuàng)作山水畫的許多靈感。
陳清波的《湖山春曉圖》作于端平二年(1235),在構(gòu)圖上采用了院體山水的格式,于畫面中留出大量空白。但他仍然有自己的處理,主要是畫面的平衡,用了奇偶懸殊、繁簡不同的反差對比,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左側(cè)下方幾株春樹,勢單力孤,而中部右側(cè)的墻院樹叢,卻氣粗腰圓。陳清波將兩者一豎一橫地置放于合適的位置上,頓時就改變了兩不相容的局面,而成為互相補充的景物。這種畫面的對比平衡,以前的作品中運用得不多,陳清波用了,成功了。繁者甚繁,疏者甚疏,充分發(fā)輝了畫面的空間效果。
湖山春曉圖
在用色上,畫家沒有抹濃妝,而是上淡彩,顯出一種特殊的文靜。青青的枝葉、巒頂,染得那么輕,使觀者仿佛沉浸在初春踏青時的那片綠色之中。春天的氣氛,點得多么透啊!而湖堤一邊的紅樓深院,掩映在這萬綠叢中,顯得何其靜嫻,好像誰都不愿來打破這寧靜的氛圍。然而,畫家卻耐不住性子,要催人早起,出門上路去。因為這已是晨曦初現(xiàn)的時候。湖天未著一筆,我們倒覺得那是悠悠平波,湖天曉色。山巒蜿蜒伸展,又很快地消逝在水氣之中,留下淡淡的形影,這是清晨的湖光山影,真讓人流連不已。
可在湖的這邊,騎馬上路的主人,攜同仆從,依依不舍地揮別故居,向城里走去。這是多么不情愿的心理啊!它似乎是表達了人們對于西湖春光的共同的懷戀,猶如白居易的名句所說:“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題湖上》)這種詩情畫意,也可以說就是南宋山水畫的動人的畫眼。和《湖山春曉圖》的名稱一樣,畫面表現(xiàn)的美,已融進了畫家主觀的感受,春景和曉意,都是從陳清波的內(nèi)心體會到的,所以才那么溫暖,那么真摯。可見,在南宋眾多的表現(xiàn)西湖景色的畫家中,陳清波之所以能傳譽一時,是由于他那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出色的繪畫技能。
上一篇:《豐干圖、布袋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雪江賣魚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