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意圖
南宋·趙葵作
絹本墨筆
縱二四.七厘米
橫二一二.二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杜甫詩意圖》,以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佳句“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為題,抒寫江南水鄉平遠景色。展開畫卷,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既幽且深的竹林,叢篁茂密,連綿萬頃。淺溪渚汀,盤曲迂回在竹林里,緩緩流動,顯得那么嫻靜、安謐。清澈的溪水與兩岸蔥翠的竹林相映,融成一片。竹林深處,隱約露出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兩人蹇驢緩行,有一種“綠溪一路不知還”的感覺。隨著溪水的流向,穿過叢篁密筿,豁然開朗,此地又是一番景象:水面上荷葉蕩漾,搖曳生姿;臨流水閣數間,處在翠竹掩映、荷塘環抱之中;屋后竹籬小橋,溪流潺潺,景色宜人;水閣中一人倚欄觀賞,一童持扇搖拂,鮮明地點出了盛夏的季節。整個畫面,深遠恬靜,使人猶如置身于萬竹叢中,頓感清風徐來,拂盡煩暑。
此圖筆墨秀逸,處處體現出畫家以筆取氣、以墨取韻的匠心。雖萬竿修竹,竹竿運筆能婉媚中具剛直,竹葉則勁利中見柔和,小枝用筆隨意點綴,骨力自足,枝枝著節,葉葉著枝,翻正偃仰,情態各異。墨的濃淡干濕更是豐富多彩,有的濃重清晰,有的疏淡迷濛,在變化多端的墨色中,表現了竹的遠近、老嫩和枯潤。遙望遠處,于朦朧的水墨中映現出竹的形貌,有一種霧中看竹的藝術效果。畫家在構圖立意上充分體現了“深”、“靜”的意境。竹溪并不是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為什么在畫家筆下會有如此魅力,誠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一片清空瀟灑的境界,正是寄托著畫家的生活感受和審美情趣。
此圖無作者款印。據元張翥跋:“此畫自趙府來,末書‘信庵’(趙葵的號),當是趙葵南仲筆。”可見此畫在元時還有“信庵”款,可能在裝裱時被人割去(因宋人款識多寫在邊角上)。又據楊維楨題跋中有“西隱中吉師出此圖于兵火之余,揚州滌蕩,斬伐殆盡”之句,而宋史記載趙葵前后曾居揚州八年。按此推測,這幅畫很可能是趙葵在揚州時所畫,是描寫揚州的郊野風景。清乾隆在題跋中談到,此圖原來有梁清標印題為《竹溪消夏圖》,后由其改名為《杜甫詩意圖》。
趙葵為南宋名將,生平愛好詩文,擅長繪畫,但作品傳世極少,據記載,在蘇州的虎丘寺曾有趙葵畫墨梅的刻石。
卷后有元張翥、鄭元祐、楊維楨、王逢、張率、張昱、錢思復,明李東陽、王穉登等題跋,引首有乾隆題詩和長跋。此卷歷經元釋普明(雪窗)、釋中吉,明沈巽恒,清梁清標收藏,后入清內府,并著錄于清《石渠寶笈續編》重華宮部。
杜甫詩意圖
上一篇:《搗衣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水仙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