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唐詩品匯
唐詩選集。明代高棅編纂。編纂工作歷時十數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成九十卷,選詩六百二十家,五千七百六十九首。洪武三十一年(1398)增補六十一家,九百五十四首為《唐詩拾遺》十卷,合成一百卷。棅,一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福建長樂人。永樂間征為翰林待詔,升典籍。工詩,為“閩中十才子”之一。本書體例是“校其體裁,分體從類,隨類定其品目,因目別其上下、始終、正變,各位序論,以弁其端”。全書按詩體編排,九十卷中凡五古二十四卷,七古十三卷附長短句,五絕八卷附六言絕句,七絕十卷,五律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律九卷附七排 每體以入選作者時代先后為序,并有簡要評注。每種詩體之下,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旁流九格。其劃分標準為:“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余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特立與時異者,則不以世次拘之。”(《凡例》)每一種詩體之前都有《敘目》,與作家品評結合起來,總論該詩體的發展演變。作者以判定“聲律、興象、文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為原則(《總敘》),一方面集唐詩之大成,遠覽窮搜,審譯取舍,收羅宏富,另一方面通過“初、盛、中、晚”唐之分及詩作九格之分,為后人研究唐詩成就及其發展流變史提供了理論借鑒。它遠紹嚴羽,近承“閩中十子”的主張,標舉盛唐,以李、杜為宗,對于糾正宋末猥雜細碎和元代纖巧詭異的詩風起了積極作用,并開了前后七子“詩必盛唐”傾向的先河。本書卷前除《總敘》外,還有《歷代名公敘論》、《引用諸書》、《詩人爵里詳節》,保存了有價值的資料。本書在明代即成為館閣、家塾課本,流傳甚廣,頗有影響。《四庫全書總目》說:“平心而論,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唐音之不絕于后世者,亦此書實衍其功。功過并存,不能互掩。”有明弘治六年刊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人汪宗尼校訂本影印出版。
上一篇:雕塑·唐乾陵石雕
下一篇:建筑技藝·園林造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