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四段圖
南宋·夏圭作
絹本水墨
縱二八厘米
橫二三○.八厘米
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
《山水四段圖》卷,全圖原有十二段①,以像真為基礎來表現江邊幽美景色。納館現存為最后四段,每段右上角分別題有宋理宗趙昀書“遙山書雁”、“煙村歸渡”、“漁笛清幽”和“煙堤晚泊”,以示每段畫面的空間隔離。每段“平遠”章法,相對獨立成章,審美意境各有特色,拆開則逐景有致,合攏則通體一卷,形成有機的整體,是夏圭存世的代表作,也是流失國外著名的南宋畫家的絕品。現藏美國耶魯大學有被稱作夏圭的《山水圖卷》,其中四段和納館《山水四段圖》構圖完全相同,此圖卷卷高28.5厘米,長達500多厘米,每段圖間隔處無畫題,筆墨平薄而少真本凝重渾樸的拙厚意趣,看來是比較完整的臨仿本,通過它可以了解《山水四段圖》另八段山水的整體形象變化。馬遠、夏圭是南宋院體的代表性畫家,畫史上稱為“馬夏”。馬、夏受李唐晚年“刪繁就簡”畫風影響,既繼承北方畫派的傳統(tǒng),又融合南方畫派清潤的墨法,自成新格。
山水四段圖
《山水四段圖》中第一、第二段“遙山書雁”、“煙村歸渡”是四圖中較能體現空曠渺漠景色的畫面,極目遙望,遠山一抹,沙洲靜橫,群雁悠然飛翔,渡船咿呀晚歸,畫面言簡意賅,多見空靈之妙,虛中有實,藉此來調動觀眾再創(chuàng)造想象的心理活動,似有“雨霽晴巒蕩遠暉”的詩意,以有限的畫面引伸無限的意境,屬夏圭“尚蒼古而簡淡”一類的風格。
第三、第四段“漁笛清幽”、“煙堤晚泊”畫法近似李唐晚年的《清溪漁隱圖》,代表了南宋“水墨蒼勁”典型的畫格,充分表現出夏圭筆法蒼老、墨汁淋漓的特點。作者用斜角交叉的布局來簡化空間,利用近深遠淡的虛實對比,大膽地省略了中景,以破墨潑寫夾雜著剛勁犀利的大斧劈皴,來展示山石的體質感。圖中人物、舟楫、樓閣似“畫龍點睛”,別具韻味。畫面情趣上頗有“數家炊煙暮靄濃”的詩意。馬巧、夏拙各有特色,開創(chuàng)了剪裁新巧的“一角”、“半邊”的空靈化格局,予人以莊麗清潤的審美享受。
“煙堤晚泊”為最后一段,左下角署“臣夏圭畫”,卷后有董其昌“夏圭師李唐,更加簡率,如塑工所謂減塑,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一段常被引用的跋文,對夏圭的畫格作了恰當的概括。
原跡絹底雖已呈深灰黃色,但畫面仍能見其用筆蒼勁,渾樸簡率,墨氣明潤,幛猶如濕,深感藝術感染力還是十分強勁。
上一篇:《煙岫林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層疊冰綃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