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后游圖
南宋·馬和之作
絹本淡設(shè)色
縱二五.九厘米
橫一四三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此圖無作者款印,卷后宋高宗趙構(gòu)草書《后赤壁賦》全文,押圓龍璽及“太上皇帝之寶”方璽,為五十五歲退位后的二十六年中所書。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被貶黃州時,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兩度夜游黃州赤壁,寫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賦》和調(diào)寄“念奴嬌”的《赤壁懷古》。黃州赤壁并非三國時赤壁大戰(zhàn)之地,但蘇軾借三國赤壁以寄懷古幽思,泄胸中塊磊。《前赤壁賦》主要寫真景實情,《后赤壁賦》較多虛境幻境。
以《赤壁賦》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在蘇軾同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相傳蘇軾好友、著名畫家李公麟就曾畫過“赤壁賦圖”,惜已失傳。歷代赤壁賦圖大致分為山水畫和故實畫兩種形式,前者為單幅,于固定空間寫東坡與客泛舟夜游赤壁情景,現(xiàn)存最早的作品有金代武元直《赤壁圖》。故實畫是空間轉(zhuǎn)換的連景長卷,分段展示故事情節(jié),多半限于情節(jié)曲折離奇的“后赤壁賦”,現(xiàn)存最早作品為北宋喬仲常的《后赤壁賦圖》。
南宋則有馬和之的《赤壁后游圖》卷,綜合兩種形式,并不依照原文次序,而妙造自如。畫面內(nèi)容,江水浩瀚,一葉扁舟隨波飄蕩,梢公挾櫓,袖坐觀景,童子把槳擱在艙板上,寫出了“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景象。三人席艙而坐,圍著尊、盤、杯、盞,居中正坐者即主人蘇軾,他敞襟袒胸,長髯飄拂,左手扶舷,回首后仰,一副狂放不羈的神態(tài),筆觸簡略,卻傳達了既已“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復(fù)又登舟之后的豪情逸趣。東坡與客的視線,都集中在天上一鳥,它就是“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的“孤鶴”。作者著重刻畫眾人驚喜的目光、指手畫腳的神態(tài)。元湯垕《畫鑒》云:“馬和之作人物甚佳,行筆飄逸,人目為小吳生。更能脫去習(xí)俗,留意高古,今人未易到也。”此卷可為佐證。
赤壁后游圖
此圖結(jié)構(gòu)比較簡略,而能景情相融。江上水光接天,泛起層層波浪,拍擊山崖和亂石,形成團團漩渦;山不見頂,而天空懸著一輪明月,正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夜景。遠處青山起伏,和江流相掩映,展開遼闊空間;江風吹來,草木株披,更添一片蕭索。和之不僅真實地描繪初冬赤壁的夜色,也貼切地烘托了蘇軾“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的心情。
馬和之的畫法脫胎于吳道子,其主要特征是將道子的“莼菜條”變化為蘭葉描與馬蝗描,飛動流利而細秀瀟灑,相當靈活地運用于不同的物象,寫出了變化多端的人物衣紋,輕盈的江水或?qū)盈B的波浪,以及樹枝挺出,蔓草迎風,山石峭拔,陂陀縈帶。而且勾、皴、點、染并用,濃、淡、干、濕相間,筆墨融會而多變化。有些部分,略施淡赭,色調(diào)格外清雅。這些特點形成馬和之獨特畫風,但對后世的影響并不顯著。
上一篇:《萬松金闕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鹿鳴之什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