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
【釋義】
原意指醫生要依據患者的癥狀給藥。現在指要根據事物的實質問題,采取適當的措施。
【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典故】
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醫學家華佗曾經給兩個人看病:一個名為李延,一個名為倪尋,兩個人都有頭痛發熱的癥狀,看過很多醫生都無濟于事,最后找到了華佗。華佗給他們作了診斷后,開了兩個藥方。給李延開的是發散的藥,給倪尋開的是瀉藥。李延和倪尋一看,心里有些疑惑:明明是一樣的病癥,為什么會開兩種藥呢?二人有些不放心,便就此事詢問華佗。
華佗回答說:“你們的癥狀雖然相同,但是病因卻不一樣。倪尋的病是因為傷食引起的,李延的病則是受寒引起的。一個內部一個外部,病因不同,用藥自然也不一樣了。”
兩人聽后放下心來,吃藥后沒多久病就好了。
后來,根據這個故事產生了“對癥下藥”這一成語。
上一篇:對牛彈琴典故故事|對牛彈琴釋義
下一篇:小時了了典故故事|小時了了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