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禮
【釋義】
抗原作“伉”(kàng)。原意指賓主相見,分別站在庭的兩邊,相互行禮。而今形容地位平等,彼此對等的關系。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典故】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在杏樹下休息。弟子們在一邊各自讀書,孔子則在樹下撫琴。快彈奏完曲子的時候,走來了一位白頭漁翁。這漁翁就坐在孔子不遠處,左手抱著自己的膝蓋,右手托著下巴,仔細聽孔子的彈奏。一曲終了,漁翁擺了擺手,召來了子貢和子路,問:“那個彈琴的是什么人呢?”
子路回答說:“我們的老師,魯國著名的學者孔夫子呀。”漁翁又問道:“這個孔姓之人是做什么的?是在君主或者是王侯那里做事嗎?”子路無法回答。子貢說道:“老師并不為官。他主張仁義,推行禮樂,對上忠于君主,對下教化百姓,這便是他所行的事情。”漁翁聽后,嘆息說:“他的做法,真是摧殘人心,勞乏筋骨,也危害了自己的真性,他離大道可是太遠了。”說完便離開了。
子貢立即將此事告訴給孔子,孔子聽后說:“這是個圣賢之人啊!”于是他趕忙追了過去,見漁翁正要劃船離開,孔子急忙擺手說:“先生請留步,孔丘求學訪賢多年,現在已經69歲了,還從未受到過高人指點。而今有幸遇到了先生,還希望先生不吝賜教。”
漁翁也不客氣,他說:“天子、諸侯、大夫、百姓,如果這四者都可以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到自己的本分,天下自然就能夠整理好;如果亂了次序,無法盡職盡責,天下就會動亂。而你對上沒有君侯的職位,對下也沒有臣子的本分,卻獨自尊崇禮樂,制定人倫,想要以忠信、禮樂來教化百姓,豈不是有些不自量力了嗎?”
孔子接著問道:“您說我危害了自己的真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真性呢?”漁翁回答說:“真性,就是本性。所謂強哭者悲而不哀,強怒者嚴而不威,強親者笑而不和;真哭哀而無聲,真怒戚而無色,真親和而無笑。真性體現在人間情理上,侍奉親人則慈孝,侍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散則悲哀,一切都自然而然。”孔子聽后,如同發現了丟失的珍寶般,很是喜悅,他虔誠地對漁翁說:“我愿意做您的學生,不知先生家住何處?”漁翁笑了笑,沒有回答,隨即便乘船離開了。
漁翁離開后,孔子久望著他的背影。此時,子路有些不滿地說:“我跟隨您這么多年,頭一次見到這么傲慢的人。以前即便是和天子諸侯見面,也是分庭抗禮。而今您對這個漁翁卻謙卑有加,真是不可理解。”
孔子有些生氣地說:“仲由(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啊,看到長者不敬是為失禮,遇到賢者不尊是為不仁。失禮不仁就是禍亂的根源啊。這位老者是一個精通事理的賢人,我又如何和他分庭抗禮呢?”
上一篇:分崩離析典故故事|分崩離析釋義
下一篇:分道揚鑣典故故事|分道揚鑣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