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
【釋義】
拉攏和自己同派的,排擠和自己意見不同的。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
【典故】
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想要通過文化上的專制達到政治上的統一。為了加強這一主張,漢武帝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主要負責講述《詩》《春秋》《易》等五部儒家經典。弟子們每年需要考核一次,學會一經的就能夠入朝為官,成績好的還可以做大官。
到了漢宣帝時期,儒家思想已經成了主流。漢宣帝劉詢想要讓五經博士蕭望之教授太子,但是因為當時儒家弟子對五經還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劉詢準備用一場辯論做決定。這場辯論賽由蕭望之主持。
公元前51年,在藏書樓兼講經處的石渠閣,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儒家學子拉攏和自己觀點一樣的人,排擠和自己觀點不一樣的人。對此種情況,范曄稱之為“黨同伐異”。
上一篇:克己奉公典故故事|克己奉公釋義
下一篇:入木三分典故故事|入木三分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