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
【釋義】
原意指作戰時所擊的第一次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現指在勢頭正盛的時候,一下子完成。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
公元前684年,強大的齊國要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曹劌(guì)聽說了消息,進宮面見魯莊公。他的親友都勸說他:“國家大事,自有朝中的大官管理,你為何要去參與呢?”曹劌說:“那些做大官的都是目光短淺之人,不會有什么長遠見識的。”
曹劌向魯莊公提出了一個請求,允許他隨軍作戰,魯莊公答應了。
齊軍和魯軍在長勺相遇,兩軍擺開陣勢,戰爭一觸即發。齊軍擂擊戰鼓,準備攻擊,魯莊公也下令讓人擊鼓迎擊。曹劌立即勸阻說:“再等一等,現在還不可以。”齊軍第一遍鼓聲過后,見魯軍沒有任何反應,于是又擊打了第二遍鼓,魯軍還是沒有任何反應。直到擊打第三遍鼓后,曹劌對魯莊公說:“現在是進攻的時候了。”于是,魯軍鼓聲一響,各將士奔赴敵軍陣營,勢不可擋。最后,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魯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又立即勸阻了,并讓人觀察齊軍撤退時留下的車輪印,又登上車前的轅木,觀察齊軍敗走時的情形。最后才說:“現在可以追擊了。”于是,魯莊公立即下令追擊,將齊軍一舉趕出魯國國境。
大勝后,魯莊公詢問曹劌獲勝的原因,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遍鼓聲時士兵們勇氣十足,第二次鼓聲時士兵的士氣會有所下滑,第三遍鼓聲時勇氣就已經枯竭了。這個時候敵軍的勇氣枯竭而我軍的勇氣充盈,所以能夠攻克。
魯莊公又問起不讓追擊的原因,曹劌說:“齊國國強民富,萬不可低估他們的軍力。他們撤退之后,也很難猜測出他們的真實意圖。萬一他們在路上留下埋伏,那么我們前去追擊就是自投羅網。不過我下車見他們的車輪印混亂,望見他們的旗幟低垂,便知道他們是真的敗退,所以才讓追擊的。”
上一篇:一鳴驚人典故故事|一鳴驚人釋義
下一篇:七擒七縱典故故事|七擒七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