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
【釋義】
原意指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指對事情知之甚少,甚至是一點都不了解。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典故】
公元前468年,晉國大夫荀瑤率軍征討鄭國。當時,鄭國國力比較弱,無法抵御晉國的進攻,只好向齊國求救。
齊國派遣大夫陳成子帶兵支援。陳成子一行到達河邊時,天降大雨,兵士們都不愿意冒雨渡河。鄭國的領路人子思說:“晉國兵馬已經在我們國家的屋子底下列陣,所以才會前來告急。如果齊軍不繼續前行的話,恐怕就來不及了。”最后在陳成子的帶領下,齊軍安然渡河。
聽到齊軍渡河的消息,荀瑤有些擔心,對屬下說:“我只占卜過和鄭國作戰的結果,但并沒有占卜和齊軍作戰的結果。”于是荀瑤傳令撤軍,并讓使者去見陳成子。使者對陳成子說:“我們主帥讓我來給您解釋晉國攻打鄭國的原因。這一次出兵其實是為了給您報仇。您的一族是從陳國分裂出來的,鄭國又導致陳國的滅亡。所以,我們君主讓我調查陳國滅亡的原因,并問問您是否會因為陳國的滅亡而憂慮。”
陳成子心知這只是荀瑤的計策,于是他說:“欺壓他人是沒有好下場的,荀瑤這樣的人是活不長久的。”
使者回去后,有一個名為荀寅的人對陳成子說:“我聽說晉國準備派遣一千輛戰車突襲我們的軍營,想要將齊軍全部殺掉。”陳成子說:“臨行前君主命令我:‘切勿追擊零散的士兵,切勿懼怕成群的人馬。’即便再來一千輛戰車,我也不會避而不戰。回去之后,我會將你這種長敵人之威風、滅自己之士氣的做法告訴君主。”
荀寅有些后悔,說:“到現在我才明白自己一直得不到信任的原因。君子謀劃事情,對事情的開始、過程、結果都考慮周全后,才會再一一上報。而今,我并不清楚這三個方面,便盲目向您報告,如何能不碰壁呢?”
沒幾天,晉軍撤兵,陳成子也帶兵回國。
上一篇:一錢不值典故故事|一錢不值釋義
下一篇:一鳴驚人典故故事|一鳴驚人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