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
【釋義】投:扔掉。戎:軍隊。放下手中的筆,參加軍隊。指文人棄文從軍,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歷史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是東漢時期很有名的將軍,也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外一交一家。他從小胸懷大志,不拘小節,但是對父母非常孝順。漢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為校書郎,而和母親一起來到洛一陽一。
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加上家中比較貧寒,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寫文書,以此謀生。為了將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一床一,直到很晚才睡。
有一天,他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覺得這份工作實在無聊,想到自己遠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來,將筆狠狠地擲在地上說:“大丈夫即便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為國家的外一交一作貢獻,以取得封侯,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一浪一費生命呢?”周圍的人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回應說:“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
傅介子和張騫都是西漢人,曾經出使西域,立下無數功勞。自此,班超決定學一習一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一奴一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接著,朝廷采取他的建議,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班超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成長心語】
執著于人生的夢想,是一種勇氣和智慧;但埋葬舊的夢想,告別舊的自我,孕育新的夢想,則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尤其是在已經有所成就的時候,這種選擇無異于徹底地否定自我,需要極大的勇氣。敢于中途變革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之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毅然作出“投筆從戎”的決定,這是班超為后人所推崇的主要原因。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把學一習一搞好就是為國家作最大的貢獻了,只有把基礎打好了,才能用雙手和智慧使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
上一篇:投桃報李的歷史典故,投桃報李的典故故事
下一篇:指囷相贈的歷史典故,指囷相贈的典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