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不發衛平蒙
【出典】 《史記》卷一 二八《龜茲列傳》漢·褚少孫補:“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龜使于河,至于泉陽,漁者豫且舉網得而囚之,置之籠中。夜半,龜來見夢于宋元王……元王惕然而悟。乃召博士衛平而問之……使者曰:‘王知子得龜,故使我求之。’豫且曰:‘諾。’即系龜而出之籠中,獻使者。……元王曰:‘善哉!神至如此乎,不可久留;趣駕送龜,勿令失期。’衛平對曰:‘龜者是天下之寶也,先得此龜者為天子……王勿遣也,以安社稷。’……于是元王向日而謝……以血灌龜,于壇中央。以刀剝之,身全不傷。脯酒禮之,橫其腹腸。……故云神至能見夢于元王,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身能十言盡當。不能通使于河,還報于江。賢能令人戰勝攻取,不能自解于刀鋒,免剝刺之患。圣能先知亟見,而不能令衛平無言。”
【釋義】 《史記》載,春秋時,長江神龜出使黃河途中被漁人捕獲,神龜托夢于宋元王,宋元王派人將龜取來,本要釋放,在大臣衛平的力諫下,將龜殺死,剝取龜甲作為占卜用具。
【例句】 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衛平蒙。(程珌《沁園春·讀<史記>有感》2294)這里引神龜靈異但不能阻止衛平進言殺害事,對《史記》的記述表示不解。
上一篇:典故《不關朝省》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不如杯酒》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