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詩話》云:“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語,非關理也。”“詩有別語”,即詩家語。王安石也曾提出,寫詩填詞要用詩家語。詩家語即是詩的語言。簡言之,就是形象生動且能表情達意的語言。
例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曲作者用十一種人事景物(“物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西下的夕陽、天涯斷腸人)來表達天涯游子孤獨苦悶的愁思以及念親人的感情,全曲優美,意境高遠,句中的每個詞語、每個短語都是“詩家語”。
那么,如何理解詩家語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欣賞:
(1)精煉。精煉是“詩家語”刻意追求的東西。在古典詩歌中,繪景狀物、表情達意時,非常講求語言的表現力,總是精心挑選那些最富表現力的字眼,把意思表達得準確、鮮明、生動、精巧。這就是詩詞煉字的手法。古人煉字手法往往體現在以下幾類詞中:巧用動詞,可以使詩歌的意象化靜為動,形象生動。如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恨”兩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個“見”字,寫出了不經意間與南山相視的悠然恬淡的隱逸生活。巧用形容詞,可以繪景摹狀,具有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句中,一“孤”字既寫出了地域的偏僻,環境的凄苦,更表現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內心的孤獨凄涼。數量詞。古典詩文中運用的數量詞往往是含虛數的意義,這樣可以起烘托作用,增強詩句的表現力。如庾信《小園賦》:“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其中的數詞了了幾筆,寫出了魚雖小而有趣,竹雖少卻有味,以體現小園的情趣。再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其中的“兩枝”將詩人惜花、憐花的一片癡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虛詞。古典詩詞中的虛詞,往往具有疏通文氣、開合呼應,化板滯為流動的美學效果。如杜甫《上兜率寺》:“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一句中雖只用了“有”“自”兩字,卻結合了空間和時間,表現了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使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見于言外。
在這里,我們還要談談“詩眼”這個話題。所謂詩眼,就是一首詩或一句詩最能體現語言精練的地方。例如林景熙《溪亭》:“獨行穿林葉,閑坐數流螢。”本詩中“穿”“數”描寫所涉及對象的都是詩人自己,“穿”描寫的是詩人獨自一人穿過樹林,“數”描寫的是詩人獨自一人在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綜合全詩分析,“穿”“數”兩個字生動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無聊的心境。
(2)含蓄。詩家語不能直露,要含蓄。所謂含蓄,就是將豐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濃郁的激情,熔鑄于生動的具有典型性的藝術形象之中,而把自己的思想傾向隱蔽起來,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余意盡在不言中”。例如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此詩以夫妻關系比擬師生關系,表達詩人作為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婉轉而見含蓄,妙趣無窮。又如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人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的深思。
(3)多義。日常用語,尤其是科技用語,要求語義是唯一的,即俗話說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這樣,就會造成混亂,釀成大禍。詩家語則恰恰相反,忌諱語義的唯一性而努力追求語義的多義性。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指出:“隱以復意為工。”把含有另一層意思視為工巧。如果一個詞,一句詩的含義越多,令人回味的東西越多,那么詩味越濃。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本詩第四句中的“落花時節”,至少有四重含義。一是自然界的物候現象:花謝花飛花滿天的“落花時節”;二是李龜年人生的“落花時節:當年紅極一時的國家級的大音樂家,因戰亂流亡江南;三是杜甫人生的“落花時節”:名滿天下的一代大詩人因戰亂而漂泊江南有家難歸;第四,李唐王朝的“落花時節”:安史之亂給李唐王朝以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步入沒落之路。具有四重含義的“落花時節”,極大地豐富了詩的內蘊,使之成為享譽千載的史詩,成為后代詩家的圭臬。
另外,還有修辭、語法等在語言中的運用,對詩家語也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在前幾章中都有詳細講述,這里便不再贅述。
上一篇:詩詞鑒賞有哪些標準
下一篇:什么是詩的形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