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即將告別小學啟蒙老師,踏入中學校門的學生,除了做好一定的物質準備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準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做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及培養新的學習能力的準備。中學的學習特點與小學學習相比有很大不同,中學的學習量成倍增加,由小學的2門主課增加到8門課程,所學的知識內容更抽象,學生的學習活動形式更為高級,不僅有知識學習、理解學習、應用學習,還有分析學習、綜合學習和評價學習等,中學生不僅要完成聽課,作業任務,還要能預習、復習、記筆記,不僅善于記憶,更要善于思考,因此要學會培養自我檢查、評定、自我管理和調節的能力,防止學習任性現象。②做好適應中學管理和教學制度的準備。小學管理一般實行包班制。一兩個教師包一個班。師生關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師生日常接觸機會多,師生間的感情較為深厚。中學管理實行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制,課程多教師也多,師生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性,由于一個科任教師要同時兼顧2—4個班的教學任務,因而個別輔導少,相互間情感交流也少。中學生要學會處理好與一般科任教師的關系,促進自己的學習。③做好適應新的班級集體、新的人際關系以及和新同學交友的準備。在中學,班級的管理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班、團干部發揮具體作用,因而,普通同學與班團干部間的矛盾,沖突,成為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的主要方面。同學與班干部的團結問題也成為中學班級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個人與集體關系中,個人應主動地把自己歸屬于本班集體,服從集體的要求。在與同學交友上,由于青春期身心的重大變化,中學生的擇友標準也發生變化,不僅以接觸機會多寡和人際關系遠近擇友,而且還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去擇友,因而要防止交友不當的問題。④做好調節青春期身心平衡發展的準備。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會產生各種身心問題。如由性成熟引起的“經前緊張癥”,“手淫癥”,由自我意識過強引起的“膽小癥”,“臉紅癥”,由發育異常,或身體、容貌引起的“自卑癥”,“孤僻癥”,以及由于學習緊張,精神壓抑引起的“神經衰弱癥”等。因此,家長應及時針對學生的不適進行有關生理衛生知識,性知識,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教育。⑤做好與家長協調關系的準備。由于獨立性的發展,中學生表現出要求自立,自強和社交等特征,但同時仍保留一定程度的兒童期的“自我中心”和“稚氣”的特點。如家長的過多保護,甚至干涉,壓制這個時期的孩子,則會與其發生尖銳的矛盾沖突。因而,家長要認識中學生個性發展特點。同時也應讓中學生理解,既不依賴于父母,又要尊敬父母,取得父母的信任和指導,克服偏激、沖動的情緒,使自己的個性,獨立性健康地發展。
上一篇:三歲兒童的教育要點
下一篇:專制型家庭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