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你的善念,就是追隨你的心,掃除心靈的塵埃,卸下私欲的包袱。善念可以聚焦,可以點燃你的希望之火,可以成就你的事業,成就你的人生。
漢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他看到地上的獸蹄、鳥爪印的痕跡,一個念頭涌上心頭,便造起文字來。
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叫宗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憑著這一意念,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金剛經》講善護念,“念”就是我們的心。心的力量、意念的力量,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它無窮無盡,正可謂大力無形。一個人遇到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而面對這些風雨與坎坷,重要的是他有一個意念,這個意念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存在。猶太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的復興,靠的是文化,是精神,是一顆心。以色列的國歌《希望之歌》中這樣唱道:“只要我們心中還藏著猶太人的靈魂,朝著東方的眼睛,還在注視著錫安山頂,兩千多年的渴望,就不會化為泡影,我們將成為自由的人民,永遠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他的一生與以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波瀾壯闊的信息革命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然而他在創辦蘋果公司之前,甚至一度不知道對自己的未來該如何決斷,是禪師開啟了他的心智,讓他意識到一切都在于人的內心。于是,在接下來的生活中,不管是制定公司產品策略,還是直面人事斗爭,甚至面對生死的挑戰,喬布斯一直都是追隨著自己的心。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記住自己隨時都會死掉,是防止你陷入畏首畏尾陷阱的最好方法……你已經一無所有了,沒有理由不去追隨你的心。”
我曾看到兩篇有關移植器官的報道。一篇報道說,上海一位老人換了年輕人的心臟后,表現出年輕人的性格,整天蹦蹦跳跳;還有一篇報道稱,一個美國人換了一個豬心,也活了很長時間,但他產生了一種行為,老用屁股擦墻。這兩篇報道所述事例雖是個案,也未形成科學共識,但就我個人的理解,它體現了心的力量的無窮。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也使我對這種力量的認識非常深刻。少年時代,我患有嚴重的心理障礙,然后“上山下鄉”,進工廠、報社,再到創辦企業文化研究會,幾十年的坎坷,能夠走出來,就在于自己的心境,自己的意念。少年時代的我在重壓之下,在惡劣的環境中,激發了自己的一個意念,樹起了自己的一個大愿:要為天下眾生服務,要過一種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生活。正是這種意念促使我奮進,促使我能夠超越困苦。“善護念”,也可以說是“護善念”,就是要我們朝惕夕勵,保持清醒。
大連古建筑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德凝是從鄉鎮走出來的。當年適逢改革開放,他家鄉那個地方出來了幾十位企業家,然而其中許多人有了錢以后就墮落了,吃喝嫖賭,很快就把自己的前程毀于一旦。而徐德凝先生受家庭的良好熏陶,受鄉土文化的熏染,始終秉持著農民的質樸本性。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最有生命力的現實存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切實地存在于鄉土之中,先輩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后代。徐德凝就是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中實踐著他的善護念,進行著他的修身。他的父親是一位佛家居士,一生修橋鋪路,為人做好事。他以詩修身,用詩洗心,這形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慣。他每天早晨四五點鐘起床寫詩,用詩來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幾十年堅持下來,他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他對父母不僅噓寒問暖,而且在父母面前總是一副愉悅的樣子,讓父母看了歡欣。他對結發妻子一往情深,常常向人夸耀自己的妻子是賢內助。對子女,他身教多于言教,以自身行為感染著子女,使其在做人處事上都很講究,事業有成。
在《金剛經》中佛陀說“善護念”,即發一個善心,就會結出善果,這是一個因果規律。對此,我從自身的經歷中有深深的感悟。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我創辦企業文化研究會,當時就是一個善念,不瞻前顧后,也不和任何人商量,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常說精神變物質,但很多人不理解。其實它有兩個境界:一個是現量,即你能把握它,知道它的規律;再一個是教量,即通過書來把握學習。我們的境界都是教量,遵照圣賢的教誨我們去做去行。所以我們的善護念,就是你只要去行去做,不要考慮,一考慮就不是這個境界,一切行為就在我們的一念。所謂一念,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戰勝自我,戰勝我們的妄心、妄念。我們有善念,同時還有邪思妄念,關鍵是我們要使之轉化,像污穢的大糞可以肥田一樣。我們一個善念,看所有人都是好人,看一切環境都是好環境,不會有分別心。我們管理現代企業,成功與失敗就是一念之差。
《金剛經》中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是人不斷修養的過程,是人生的境界。肉眼在物質世界中,是一種欲望,是煩惱;天眼是一個境界,所謂的看到無形的存在,追求一種精神和理想;慧眼,又有提升,有智慧;法眼,法就是宇宙的大道,進入道的境界;佛眼是慈悲,那是至高的境界,沒有分別,又叫同體大悲,一切眾生他都愛。佛陀的五眼和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雖異曲同工,卻又是另一番境界。它強調至善。一切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就可以超越,就在當下,就是一個再來人,所以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日本有個科學家,叫江本勝,他用了十幾年時間研究水,發現水能看能聽。通過實驗他發現水能看,能體悟到人的情感。他把水分別裝到兩個瓶子里,并分別寫上“我愛你”和“我恨你”,然后將其放置15分鐘,再把水放到冰箱中冷凍。之后他用高速攝影機拍下水結晶的照片,結果發現,寫有“我愛你”的水的結晶圖案是美麗的六角形,使人看了賞心悅目;而寫有“我恨你”的水的結晶圖案非常丑陋。他還發現水也能聽,他對著水說“我愛你”,然后用高清攝影機拍攝,結果圖案非常漂亮。然后又對水說“我恨你”,拍出來的圖案則非常丑陋。他又給水聽不同的音樂,聽到巴赫、貝多芬作品的水結晶成相互聯結的奇妙結構,而聽到嘈雜憤怒的重金屬音樂的水結晶的效果則與罵它“混蛋”類似……
這一系列的實驗似乎是在告訴我們,水有感知的能力。我們人體百分之七十是水,有善的念頭,則氣血通暢,細胞活躍;如果心存惡念,則氣脈不通,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佛家說清凈心,道理就在于此。善就會獲得清凈心,就會生智慧。我們講自然智,這種智慧是從自然中得來的,儒、釋、道都是自然智。儒家五經之首《周易》就是講相天法地之理。看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看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幾十年來我也在秉持著這兩個理念,為所當為。我在少年時代就開始讀中華文化的經典,正是傳統文化的智慧使我清除心靈的陰影。近幾年我在研究醫院文化的時候,曾和幾個醫生探討我的少年時代。一個知名醫生對我說,你首先不會得腦癱,也不會得老年癡呆。是的,這一點我相信。少年時代經歷過的冰雪熬煎就是一種洗禮,一種磨煉,使我有了一種抗體。道家本身講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家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效法自然。所以當年孔子站在河邊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看到滾滾的江河奔流不息,他在感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汲取無窮的智慧與力量,這種智慧與力量促使他周游列國,即使陳蔡絕糧,也能弦歌不輟,為善至樂。日本有一位大企業家,他認為企業管理最高的境界就是善的循環,企業對員工、企業對社會都是一個善的循環,都是一個有反饋的因果鏈條。員工做好工作就是幫助企業,同時企業獎勵員工提高福利,滿足員工的各種需求,以此營造一個快樂的環境,快樂的氛圍。
善護念,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它有各種形式。有一年春天,我來到昆明滇池。那天萬里無云,陽光普照。我沿著滇池堤岸走,前方有一片蘆葦叢,壩邊冒著裊裊的煙霧,偶有老人在垂釣。我想看看這煙是從哪兒冒出來的,便沿著土埂走過去。我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里緊張地忙碌,她個頭挺高,臉色黑紅,額頭上布滿了皺紋,穿著一身洗得有些褪色的藍布褲褂。老婦人旁邊放著塑料袋,里面不知裝些什么。哦,還有一大捆香,綠色的,她一把一把地點,點著了放在堤岸上,放了一排,原來煙是從這里發出來的。這時過來一個小伙兒,好像是釣魚的,于是我就問他,這個老婦人點香是在祭奠誰嗎?小伙兒也不知道。我帶著這個疑問,去問這個老婦人。她說,我在祈雨啊,天太旱了,好長時間沒下雨了。她的表情一念至誠。她告訴我,她今年八十一歲了。之后她滔滔不絕地和我講起她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她說話聲音非常洪亮,但后面的話我一句也沒聽懂。我也就直截了當地告訴她:“我聽不懂您的話,大娘。”她回答得也爽快,聽不懂就算了。我告別了老人,但心里對她充滿了敬意。又走了一段路,心中突然懊悔起來,我想起一句話,“野有遺賢”。她莫不是一個高人,我難道錯過了一個機會?我想回去,但又怕被人笑話。我心里在想,這個老人也是在做公益,且毫無功利之心。這種儀式是從遠古一直傳遞下來的,這是一種文化。文化就是一種傳遞,她在繼承,她在實踐,她本人有一顆善心。雖然我沒和這個老人深入攀談,她的話我也聽不懂,但我想這個老人肯定是與人為善的,肯定是做了好事的,肯定是造福桑梓的。
我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從旭日東升開始,到夕陽西斜最后一抹余暉散去才離開。對每塊碑,我都慢慢地咀嚼品味,不僅看字的技法,更領略每個書寫人的人品。好字,的確是賞心悅目,而且極具感染力。博物館一側,有拓字出售,而且是現場制作。工匠們將一張紙粘在碑上,紙紋都凹進去,然后用抹布蘸著墨汁敲打著紙,很快這個拓字就出來了。我身旁兩個女子不停地贊嘆:“我們不懂字的都覺得這么好看!真美!”這些碑刻,很多都是勸告世人如何做人處事的。其中有這樣兩塊石碑,上面刻有如下文字:“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遲鈍人,能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雖遲鈍,亦是上智;明敏人,若心術不正,行事不端,不肯做好人,即明敏,亦是下愚。”此言可謂天地之至理大道。
善護念給我們提供了做事的一種智慧,即凡事在于專,在于精,在于心力集中,心無旁騖,就像用凸透鏡聚焦陽光來點燃木屑。此時,它和一個“一”相通。今年夏天,我到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我曾于1995年來過,如今時間過去有十多年了,我看到登封縣城也建起了不少高樓大廈,在景區內建起了演武廳。我去觀看少林武僧表演武功,正巧一武僧在表演“手揮銀針”的絕技,這是一種上乘武功。這場表演需要另一個武僧配合,配合者一手拿著一塊玻璃,另一只手拿著一個氣球,他先舉著玻璃繞著演武廳下面的環形廊道走一圈,給觀眾看,并叫幾個觀眾上來敲一敲,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塊真的玻璃板。然后他走上臺去,站到將要發射銀針的武僧對面兩三米遠處。一會兒這個發功的武僧開始閃展騰挪、運氣,只見他的動作非常緩慢,但卻讓人感到力量的運作。他蹲著馬步,右掌將銀針“嗖”地射向玻璃,只聽“咣”的一聲,銀針落地。這時報幕員出來說要進行第二次。我在旁就說,心力沒集中,心里有雜念,再做多少次都沒用。旁邊人不信,我說,你們看著吧。結果這個武僧射了六次,雖精神可嘉,觀眾也不斷鼓掌,為其加油,但還是全都失敗了。然后他下場,又換了一個武僧,這個武僧精神飽滿、神定氣閑。我就在旁邊說,這個肯定行。只見他走到指定位置,閃展騰挪,運氣,用手將銀針甩出,只聽“砰”的一聲,銀針穿透玻璃,擊碎氣球,場上掌聲雷動。銀針能穿透玻璃,說神奇也不神奇。看似他在表演上乘武功,實際他是在演道。道在哪里?就是一個念頭,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干任何事情,都要修身,就是要修心。修心在于意念要集中一處,知止而后有定,有定才能治心于一處,就能無往而不勝。
上一篇:抉擇在于抓住一個“一”
下一篇:走出困境,在于改變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