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一個整體觀,是具有辯證思維的把握,更是一種戰略思維。不管是做學問、搞科學研究,還是做事業、經營企業,你首先得有一個“一”,選擇一個“一”。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只要把身心真正融入其中,使其渾然一體,就會有所成就。其實質是:把一個好的想法,把一種觀念、一種思想,變為生產力,變為市場的能力。
《金剛經》開篇有句:“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這里“一時”并不是單指時間,即使從時間來講,它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它是一個“X”。這個“一”包括了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千百年來,很多人忽視了這個“一”,所以,我開篇就要講這個“一”。“一”是根本,是大本大源,同時它又是一個方法。《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華嚴經》有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本,是大道之行。人生天地間,安身立命必須要有這個“一”。
“一”是一個整體觀,是具有辯證思維的把握,更是一種戰略思維。我們當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缺少一種戰略思維,很多事情按住葫蘆起了瓢,臨時抱佛腳,急功近利,浮躁,這些都不會產生戰略思維。戰略思維需要內涵,需要底蘊。馬克思說:“徹底的共產主義是徹底的自然主義,徹底的自然主義是徹底的共產主義。”這里就給我們指出了一個“一”。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就是一種戰略思維。
當今世界,人類要想生存,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這個“一”,它具有傳承性與聯系性。“一”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把動物、植物、礦物,把所有的一切都看成是我們自身。《黃帝宅經》中說:“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
“一”就是一個整體。世界是一個鏈條,是一個因果的鏈條,是非此即彼的鏈條。《大寶積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我們走到城市的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人們把樹木用電線五花大綁,安上電燈。人們不知道樹木晚上也要休息,人不能虐待動物,也不能虐待植物,因為它們和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人類要想生活得好,就得讓動物、植物都生活得好。今天的世界,今天的自然,今天的地球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時候,人要么和地球相互依存、共生,要么和地球一起毀滅,這個“毀滅之手”就是我們人類的手。我們任意砍伐樹木,任意開采礦藏,任意捕捉動物,正是由于這個因果鏈條,導致地球出現冰川消融、干旱和洪水、荒漠化、地震和海嘯,這就沒有了中華文化所昭示的天人合一。西方的價值觀強調征服自然,把人凌駕于自然之上;中華文化強調天地人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我們講中醫,中醫的理法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例如頭有病可通過腳底穴位來治療,正是這種理法的體現。
多少年來,我學習圣賢的教誨就是培養自己這個“一”。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做事業,首先得有一個“一”。當年李自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沒有這個“一”,也就是說他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我們做事情要想成功,首先也在于選擇一個“一”。布里丹的驢子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法國哲學家布里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它。這天,送草的農民出于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間,可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于兩堆干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于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事情首先在于抉擇,抉擇必須抓住時機,機不可失。就說坐公共汽車這個最簡單的例子吧。那天我上車,車上有不少空位,我看有那么多空位,就猶豫了一下,想找一個視野更好的位置,就在猶豫的瞬間空位沒有了,錯過了時機。曾有人說幸福就是有更多的選擇,可現實并非如此。跟朋友聚餐,我們站在餐廳林立的街道,研究著美食地圖,可最后卻吃了頓并不可口的晚餐。當我們有錢有時間去旅行,也面臨著“東南亞更有風情,歐洲更加小資,走哪個路線?跟誰去?”的選擇,這些都是令人頭疼的問題。再說看電視,以前就那么幾個頻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現在一晚上全都在按遙控器,一晚上什么都沒看到。追根究底,在于缺少一個“一”。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他做事執著,不拋棄,不放棄,一根筋,最終他成功了,這便是“一”的力量。
這里有一個企業經營案例,更能說明“一”的作用。
1987年,民營企業家劉氏四兄弟從當時興起的養殖業中,看到了上游的飼料行業隱藏著商機,因此,選定了飼料行業作為新的目標。他們在古家村買了10畝地,投資400萬元建立了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和飼料廠,又投入400萬元作為科研經費,找了國內外一批專家進行新飼料的研制開發。他們發揮民營企業的優勢,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和外資企業的產品相媲美的飼料,并因此榮獲國家科技獎,成為國家級星火示范企業。兩年之后,“希望1號”乳豬全價顆粒飼料推向市場。
只用了三個月,“希望”飼料的銷量就追上了“正大”,并迫使“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場。這樣,初步奠定了“希望”飼料在中國豬飼料市場的地位。在此基礎上,他們在全國各個地區迅猛發展,進入了河南、江西、湖北等地,飼料市場占有率迅速上升,僅次于正大集團,居全國第二位。
在“希望”飼料向全國擴張的過程中,當時的中國正經歷著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熱潮,無數的企業放棄自己的本行,將巨額資金投入房地產或股票市場,寄希望于一夜暴富。當時希望集團也有富余的資金,但是,劉氏兄弟不受誘惑,堅持完成全國建廠布局的任務。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也進入到一個的發展階段。在入世之前,人們就對我國的農業發展前景表示了擔憂。劉氏兄弟卻認為,加入WTO對養殖業來說是個好機會。養殖業和食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在這方面有競爭力。加上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近年來對養殖業投入的減少及國際市場需求的擴大,有可能帶動中國肉食品的出口,帶動養殖業的發展,從而也將帶動飼料業的發展。他們堅守發展飼料業這個“一”,不為其他利益所誘惑,最終將希望集團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中國古代民居的天井,追求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古人通過天井把天和人融合在一起,把人的生命融入到大自然中,我們企業的發展也應該把學習、工作、研究融為一體。我們說的這個“一”,和佛陀所說的“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其實是相通的,它告訴我們一種方法,一種思維方式。道家有三千六百法門,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其實就是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應用到有利于我們身體健康的實踐當中。這些方法是非常獨特的,我本人就是用這個方法來消除煩惱,來求得心靈的安寧。幾十年前,當自己處在心靈的陰影之中的時候,我走向大山深處,對著一棵樹來觀想。看到一棵樹,就想自己是一棵樹。這時候把自我忘掉,一切都會放松,也就真正覺得自己是一棵樹,和宇宙天地渾然一體。我還曾走到山邊,躺在一棵大石頭上,仰望蒼天,仰望無盡的虛空。人的心就是虛空,望著虛空,一切都像這虛空一樣無邊無際,它會把你的心量擴大,久而久之,你就會進入到一個無我的境界。我接觸的一個陶藝家,給我描述過燒出精品的過程。他燒制陶器從不用儀表來監控溫度和火焰,而是靠長期積累的一種經驗,他用眼睛看火焰,用耳朵聽陶器的各種聲音,用鼻子聞各種氣味。在他看來,窯里的火焰,就像一雙手一樣撫摩著陶器。陶器的各種聲音,則跟隨著人的情感而走,有的時候可能是心情不好,其聲音就像是陶器在哭泣,好像淚水在滴落,這時陶器肯定燒不好。如果他一念善心發起,心里充溢著大愛,他就會和陶融為一體,他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都是美好的感受,這時就會燒出一爐精品的陶器來。技藝只是技藝,虔誠超越技藝。
中華文化在做人方面最重要的是兩個字,即誠信,也就是至誠感通。人和天地、人和宇宙就是一個“一”,是一個整體,人的原初與本真和天地宇宙是相通的,是人的七情六欲、人的妄念使他們隔離。就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干干凈凈。我們每天照鏡子,今天穿一件大衣,站在鏡子面前欣賞自己,如果你非常執著這個相,你就把它留在鏡子里;過了兩天,你換了一件衣服,又在鏡子面前照,你覺得這個相也不錯,又把它留在鏡子里。連著幾次,鏡子里留滿了你的相,那么你還能照見你新的面貌嗎?我們的原初,我們的本真,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清凈靈明。凡事在一念之間,第一念、第一印象是最真實的,這就是佛家講的自然智。自然智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后天學習所得,它就像一面清凈無污染的鏡子,很多事物在它面前清清楚楚,你就自然知道如何去處理。我們的靈明之心、我們的自然智常常稍縱即逝,我們也叫它直觀或直覺,也可以說是一種感覺。它不用想,不用研究,往往一想一研究事情就麻煩了。我們的祖先造字就包含著智慧,例如思想的“思”字,上面一個“田”,這個“田”就是格子,有了格子就有了界限,而自然智是無界限的。在戰爭中,古今中外很多將軍指揮作戰,都是靠直覺,而那些讀了很多書的人作戰往往失敗,這種紙上談兵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起來再說,就是一種直觀,就是一種直覺。我們這一念是善念,就可以洞天徹地。我們想到眾生的利益,就會心扉洞開,與天地宇宙渾然為一,就會獲得無限的能量。人本身有磁場,大自然有磁場,從陰陽五行來說,人的善念為陽為正,你的陽剛之氣就會和宇宙的磁場相通,因為宇宙的基本規律是因果規律,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任何人和事物都不能脫離這個因果規律。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他就達到了圣人的境界,和天地宇宙相溝通。道家所說的“五秘”,即太極門、玄真門、符箓門、丹鼎門、劍仙門,這些都是無,都是至誠感通,都是通過清凈心才能達到的功夫。人生的磁場和宇宙的磁場相溝通,你就獲得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重要的是你有一顆清凈心,什么得失榮辱都不能動你的心,你的快樂就會不斷地從心底涌出。我們的享受需要環境,這個環境存在,你的享受才存在;離開了這個環境,你的享受也就不存在了。有一顆清凈心,一顆沒有妄念的心,就會有一種無限持續的喜悅,所謂法喜充滿。
上一篇:《金剛經·第四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一個好念頭支撐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