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第二十節(jié)》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jīng)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邪?”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①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②,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注釋】
①少法:“少”即小。指極其微小的、微不足道的法。這里用以強調(diào)如來于法毫無所得的程度。真諦譯本此處譯作“如微塵法”;笈多本譯為“微小彼中法”。 ②善法:與惡法相對,指一切善性之法,可包括佛教的一切修行內(nèi)容。有兩個標準,一是順合佛教義理;二是利益眾生。分為兩類,一是世間善法,如五戒、十善;二是出世間之善法,如三學(戒、定、慧)、六度等。此處的“修一切善法”與前文“持戒修?!?、“廣種善根”含義相同。
【譯文】
須菩提向如來佛問道:“世尊,如來佛得證無上正等正覺而實際上是無所得嗎?”
如來佛回答說:“是的,是的。須菩提,對于無上正等正覺大法乃至微不足道的小法,我都是毫無所得的。但是并非一無所得就沒有無上圣智,恰恰是因為一無所得,才可稱之為無上圣智。
再次,須菩提,無上圣智之法即一無所得,湛然清凈之法身。此法恒常不動,寂然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減,無彼此之分,無高下之別。只要排除對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分別,無高下之念,無圣凡之心,無差別之慮,無有得之想,毫無執(zhí)著,了無一識,并以此無住之心,持戒修福、廣種善根、遍行布施、供養(yǎng)諸佛、莊嚴國土、普利群生,不論是誰都可由此既無一絲執(zhí)著,又修一切善法的途徑而證悟這無實無虛、絕對平等、至高無上的如來圣智?!?br>
“須菩提,剛才所說的善法,在如來佛看來,全然不是什么真實的善法。一切法都是非實假有、不可執(zhí)著的,因此,所說的善法也僅僅是個假名而已?!?br>
“須菩提,每個世界的中心都有一座高達8400由旬(一由旬約30里)的須彌山,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百萬個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十億個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之中即有十億個高大雄偉的須彌山。如果有人將七種珍寶堆集成如同所有這些須彌山那么巨大,并拿這么多的珍寶進行布施;如果有人信受這個般若波羅蜜經(jīng),甚至只受持讀誦其中的四句偈,并廣為他人解說,那么這種受持讀誦經(jīng)典之福德與前面所說的七寶堆山布施之福德相比,前者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甚至無量、無數(shù)、無邊的阿僧等算數(shù)及恒河之沙、世界微塵、須彌山王等不可思議之多的譬喻都不及持經(jīng)功德之一分?!?br>
【賞析】
本節(jié)經(jīng)文中心內(nèi)容是對如來所證無上圣智的解釋。無上圣智之法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也是全部修持求證的歸宿。本經(jīng)一開始須菩提就問若有善男信女發(fā)心求無上圣智,那么他應(yīng)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妄心。經(jīng)中的一切說教都是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的。除了說明發(fā)心求智者要離一切相,破一切有,清凈生心,一無所住之外,經(jīng)文對此無上圣智也作了充分的描述。如前面經(jīng)文說:“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br>
再如:“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穑栣屽饶材?。’何以?如來者,諸法如義?!毱刑?,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兩段經(jīng)文與本節(jié)頗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第一段經(jīng)文側(cè)重于說明無上圣智的“無定”,即既不能肯定其實有,也不能肯定其虛無。即下文所說的“非法、非非法”,正因為如此,這種圣智才是“不可取、不可說”的。它將無上圣智作為佛法的一種,通過對它的“無定”判斷而說明如來所說的一切法,也是不可定取、不可定說的。第二段經(jīng)文則通過如來于無上圣智的無得來說明如來之所以成為如來的原因。因為“如來”即從諸法之“如”而來,“如”即寂然不動、非實非虛的真如實相。如來于圣智的無得,從而與諸法之“如”合一,由此才成為如來。因為這種圣智是無實無虛的,所以如來得即無得、無得乃真得,此得即是證悟。悟得此智,即是證成如義;證成如義,即可從如而來。一切法無不是如,所以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這里主要是通過對無上圣智無實無虛、無從所得的論述,說明如來佛悟得此智,從而證成諸法之如,這樣他自身也就成為無實無虛,而不可執(zhí)著的了。
本節(jié)關(guān)于無上圣智的闡釋比前兩段更為具體詳細。它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釋明圣智的特性,第二層說明修證圣智的途徑。
第一層對圣智的釋明是從兩方面來進行的,其一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從與求法者的關(guān)系來講的,此句的真諦譯本作“如是乃至無有如微塵法如來所舍、如來所得,是故說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里道出了無上圣智絕對獨立,本來具有,既無一絲一毫之可舍,豈有一絲一毫之可得。玄奘譯本此句作“于中少法無有、無得,故名無上正等菩提?!闭f明無上圣智本來無有,從何而得。真諦的無所舍和玄奘的無所有都是對無所得的說明,所以說各譯本含義還是一樣的。其二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從無上圣智本身的體性來講的。即是說這種圣智,體性一如,絕對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減。無論于何時、何地、何人,它都是毫無差別的,因為這種圣智也可說是一種無上的覺悟,所謂覺悟就是認識到一切執(zhí)著是妄,一切分別是幻,從而離相無住,生清凈之心,進而悟得諸法非實假有的中道實相,最終獲得徹底解脫。宇宙萬有、社會人生一旦如此看透,這種圣智就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任何人都可做到這一點。
第二層對修證的說明也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經(jīng)中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笨梢娨C悟這種無上圣智,其一必須遠離一切分別和一切執(zhí)著;其二還要以此無住之心而修一切善法。這種思想在前面的經(jīng)文中曾表露過,如說那些持戒修福、廣種善根(即“修一切善法”)者,聽聞《金剛經(jīng)》后會“一念生凈信”,從而“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即此節(jié)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又說,若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br>
本節(jié)最后一段是對持經(jīng)功德的說明。前面曾先后四次說明持經(jīng)功德勝于布施功德,每次比較各有不同。本節(jié)又換了一種說法,成了將七寶堆集成像三千大千世界之內(nèi)的所有須彌山,用來布施。五處經(jīng)文各有特色,其比較程度逐漸升級,后者總是超過前者。
【評贊】
南朝梁傅大士于作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起親疏。自他分別遣,高下執(zhí)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余?!?
上一篇:《金剛經(jīng)·第二十四節(jié)》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金剛經(jīng)·第二節(jié)》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