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澡堂業(yè)、修腳業(yè)祖師爺調(diào)查記
拙著《中國行業(yè)神崇拜》是一本考察民間三百六十行的信仰,即行業(yè)神崇拜的書(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6月出版)。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發(fā)牢騷:“這群神真是難侍候!”意思是說寫這本書有點不易(其實寫書大抵都不易)。不易在哪?我在書的《后記》中說了感受最深的一點:“寫這部書的最大困難是資料難找。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后世的典籍便不大愿意記鬼神事;‘三百六十行’大都是下層人民,他們的生活和信仰便極少在封建史家的筆下得到反映。‘禮失求諸野’,關(guān)于行業(yè)神崇拜的材料,就只好到雜書中去尋找,只好從字縫里去挖掘,只好向諳熟掌故的故老去詢問。”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談?wù)勎沂窃鯓訂柟世稀⒎s書的。這個例子就是對舊京澡堂業(yè)、修腳業(yè)所奉祖師爺?shù)目疾爝^程。
澡堂業(yè)和修腳業(yè)是兩個聯(lián)系極為密切、又互相區(qū)別的行業(yè)。若從工人來講,修腳工和澡堂工是兩個行當,若從業(yè)務(wù)聯(lián)系上說,修腳一行往往附屬于澡堂業(yè)。北京最早的澡堂據(jù)傳是一位修腳工開設(shè)的,即反映出澡堂業(yè)和修腳業(yè)原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行業(yè)。在舊時代,澡堂工和修腳工的社會地位極低,皆屬于“下九流”。所謂“下九流”,即“一流高臺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此外,還有別的說法。“池子”、“搓背”是澡堂工,“修”即修腳工。
澡堂業(yè)和修腳業(yè)供的祖師爺是誰?供神的具體情況又如何?這在史書中是絕對查不到的,在鄙視“下九流”的封建文人筆下也是難以找到答案的。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主要是靠采訪澡堂業(yè)、修腳業(yè)行中人和查閱民國年間的學者著述及新聞報道。
最初,我在湯用彬等編著、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找到這樣一條材料:“澡堂,在距今二百年前,一修腳匠創(chuàng)始營業(yè)。……澡堂公會,在后門橋‘西盛堂’之后院,所祀之神為智公禪師。每年三月,同行皆往公祭一次,藉議行規(guī)。……因澡堂最初為修腳人所創(chuàng),所用刀具類,皆仿效僧用之月牙鏟,故祀智公為祖師,其理義殊不可解。”由此我知道了北京澡堂業(yè)所奉的祖師爺為智公禪師,并知道了祀所、祭祀時間等情況。但這條材料過于單薄,且是“孤證”。于是我又奮力尋覓,終于在踏破鐵鞋之后找到了另一條材料,即1940年12月5日《實報》上的《二百多年前北京第一家澡堂》一文,該文附題為《祖師是智公老祖》,內(nèi)容與《舊都文物略》所載相似。文云:“從現(xiàn)在起,往回數(shù)上二百多年的時候,北京第一次出現(xiàn)一家澡堂子。這是一個修腳匠創(chuàng)始的,后來因為日漸興旺,便引起今日的盛況。澡堂業(yè)的祖師是智公老祖,有廟,在北京的是后門橋西盛堂后院,以前陰歷三月該行人都到這里去祭祀。”這條材料可以和上一條互相補充,由此可以知道智公禪師又習稱智公老祖,西盛堂后院的澡堂公會即智公廟。
應(yīng)該說,上述這兩條材料提供的情況是非常寶貴的,但同時又是非常不夠的。因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智公禪師究為何人,何以奉其為祖師——不清楚;盡管《舊都文物略》也提到一點線索,即奉智公為祖師是因修腳匠所用刀具仿自僧人之月牙鏟,但僅僅據(jù)此,其理義仍不可解。
怎么辦呢?我試圖利用行業(yè)神崇拜的某些特點試解上述兩條材料。行業(yè)神崇拜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從業(yè)者常從通俗小說中選取某對象作為本行業(yè)的祖師;二是將所選對象的某些事跡與本行業(yè)的某種特點附會在一起,作為奉其為祖師的根據(jù)。根據(jù)這兩個特點,我推測道:智公禪師很可能就是《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因為二者的名字中皆有“智”字,又皆為僧人,皆用月牙鏟;而且,從《水滸》中選取人物作為行業(yè)祖師也是有他例的,如盜賊奉宋江為祖師,竊賊奉時遷為祖師。這個推測是否正確呢?我不敢肯定,總是感到有點“心虛”。
為了得到正確的、確鑿的結(jié)論,我決定去“采風”,去找澡堂業(yè)的老師傅打聽。在我自幼居住的一條胡同——西堂子胡同(左宗棠、梁啟超都曾在此居住過)的西口,有一家很有名氣的澡堂——清華池。1988年4月15日下午,我在這里采訪了七十三歲的老修腳工于慶章師傅。于師傅頭發(fā)花白,面容和善,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我們的談話是在澡堂過廳的一條長椅上進行的,四周人來人往,聲音嘈雜,我們得大聲說話。說來也巧,于師傅竟是個頗為留心本行業(yè)歷史掌故的人,我提的問題,他大都能回答。下面就是我們談話的記錄(根據(jù)采訪筆記整理)。
問:據(jù)說澡堂業(yè)供的祖師爺叫智公禪師,他是什么人?
答:供智公的不只是澡堂,修腳的也供。智公也寫為治公,其實是志公、寶志。
問:這么說,智公的寫法不對了。志公是何人?
答:志公是六朝人,本名寶志,是個邋遢和尚,平時光腳,剪刀、拂子、銅鏡、鑷屬隨身帶。他的事在《南史》里有。志公的像手腳指甲很長,穿和尚衣服。
問:為什么供這個和尚為祖師呢?
答:修腳的供他,因傳說他曾給釋迦或達摩用方便鏟(也叫方扁鏟、片刀)鏟掉過長指甲。釋迦在菩提樹下一坐六年不動,指甲長,達摩面壁九年而化指甲也長。于是修腳工具里才有了方便鏟。過去修腳工具里別的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方便鏟。和尚用的也叫方便鏟。也有人說,志公是給文王修過腳的修腳匠。
問:您能畫個方便鏟嗎?
答:可以。(注:于師傅畫了一個方便鏟,其形狀如同魯智深用的禪杖。后來,我在菜市口浴池的修腳部見到這種方便鏟,其形狀與于師傅畫的基本相同,我專門拍了照片。)
問:那么,澡堂子為什么供志公呢?
答:因為澡堂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最初的寺院都有浴堂,所以供志公和尚。可以看看《洛陽伽藍記》。
問:您能談?wù)劶漓胫竟那闆r嗎?您參加過祭祀活動嗎?
答:地安門有澡堂,后院供志公牌位和修腳工具,每年3月祭祀,這是聽我表兄說的。我沒有參加過。我表兄在那里參加過,他也是修腳工。
我十分感謝于師傅提供情況的熱情,更驚嘆他對本行業(yè)掌故傳說的熟悉,特別是驚嘆他提到《南史》和《洛陽伽藍記》,這表明他是一位具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的修腳工。為了略表對他的感謝,我專程到書目文獻出版社買了一本《舊都文物略》送給他,并告訴他上邊有一段關(guān)于澡堂業(yè)奉智公禪師為祖師的記載,他非常高興。此為后話。
于師傅提供的重要情況推翻了我原來的猜測,使我開始重新認識問題。將于師傅提供的情況與《舊都文物略》和《實報》上的資料相對照,可以看出,于師傅提供的情況不僅可以印證前者,而且比前者更加豐富,使我知道了很多新情況、新線索。即使是已知的情況,也更加真切,例如祭祀時間和地點、祭品、牌位等情況,雖然《舊都文物略》和《實報》上已有一些記載,但于師傅提供的有關(guān)情況出自他的親戚——一位親身與祭者之口,因而顯得更加真切。
從清華園浴池歸來后,我馬上找到《南史》,在《南史》的《隱逸傳》里,找到了寶志傳。其中說:“時有沙門釋寶志者,不知何許人,……齊宋之交,稍顯靈跡,被發(fā)徒跣,語默不倫。或被錦袍,飲啖同于凡俗,恒以銅鏡剪刀鑷屬掛杖負之而趍。……雖剃須發(fā)而常冠帽,下裙納袍,故俗呼為志公。”所云“恒以銅鏡剪刀鑷屬掛杖負之而趍”,與修腳工具中有剪刀鑷屬之類相合,這大概就是他被修腳業(yè)奉為祖師的原因。志公傳說將志公修腳的對象說成是佛教人物釋迦或達摩,顯然與志公本人是僧人有關(guān);而說給達摩修腳,又當與達摩也是六朝人有關(guān)。
澡堂業(yè)所以奉志公為祖師,有關(guān)材料提供了兩種說法。據(jù)《舊都文物略》和《實報》載,是因為北京澡堂業(yè)為修腳匠所創(chuàng),修腳匠奉志公為祖師,所以澡堂業(yè)也奉志公為祖師。據(jù)于師傅所說,澡堂業(yè)所以奉志公為祖師,則與澡堂起自寺院有關(guān)。關(guān)于寺院與澡堂的關(guān)系,我查閱了《洛陽伽藍記》,內(nèi)有這樣一段記載:“寶光寺,在西陽門外御道北。有三層浮圖一所,以石為基,形制甚古,畫工雕刻。隱士趙逸見而嘆曰:‘晉朝石塔寺,今為寶光寺也。’人問其故,逸曰:‘晉朝三十二寺盡皆湮滅,唯此寺獨存。’指園中一處,曰:‘此是浴堂。前五步,應(yīng)有一井。’眾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浴堂即澡堂。這段記載反映出澡堂的出現(xiàn)確與佛教寺院有密切關(guān)系。以上二說皆有道理,可互相補充,故我于書中并錄之。
關(guān)于志公給文王修腳的傳說,于師傅所談不多,但他提示我可以查查有關(guān)修腳技術(shù)的書,上面似有人談到過。于是我專程跑到北京圖書館查閱,終于在一本北京第二服務(wù)局編的《常見腳病修治技術(shù)》中查到了一段頗有價值的記述:“相傳商末周文王患趾甲病,行動艱難,有一個叫治公的人用方便鏟給修治好了。這項技術(shù)從此流傳開了。后人為紀念治公,給他修建了廟宇(北京廣安門外曾有治公廟),傳授徒弟時要送一把方便鏟。”由此我不但進一步了解了志公(治公)給文王修腳的傳說,還知道了北京曾建有治公廟。志公(治公)給文王修腳的傳說,當是由六朝志公的事跡和傳說訛傳和演變而來的。
至此,關(guān)于舊京澡堂業(yè)、修腳業(yè)供奉祖師的情況就大體上弄清楚了。于是,我將所掌握的材料和自己的分析加以整理,寫出了《中國行業(yè)神崇拜》一書的有關(guān)章節(jié)。
本文開頭談到“禮失求諸野”,我對舊京澡堂業(yè)、修腳業(yè)祖師爺?shù)恼{(diào)查就是一次這樣的實踐。實踐的結(jié)果,我在“野”中求到了所需要的東西。
1991年2月
(1991年12月北京出版社《不今不古集》)
賞析《漢書·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唐·顏師古《注》說:“言都邑失禮,則于外野求之,亦將有獲。”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謂:“吾問禮于關(guān)生,見負樵者幾焉;正樂于霍生,見持竿者幾焉。吾將退而求諸野矣。”便是根據(jù)個人“問禮”、“正樂”于儒者未得要領(lǐng),反于樵夫、漁者得之的實踐,而發(fā)揮孔子“禮失而求諸野”這句至理名言的著名故事。千古以來,“禮失而求諸野”(或省“而”字,作“禮失求諸野”)這句話,往往被引申為不專重典冊而移眼光于民間,向有實際經(jīng)驗的所謂“凡夫俗子”求教問學之代稱。由于這句話揭示了認識客觀世界的正確途徑,故世代相傳,被奉為典謨。賴此認識,芻蕘之議因而不廢,野史裨說于是得傳。
李喬《禮失求諸野——舊京澡堂業(yè)、修腳業(yè)祖師爺調(diào)查記》,同樣也是通過個人問學求知的經(jīng)歷,來闡釋孔子的至理名言。因而以孔子的話為篇題,既醒目驚人,又要言不繁,具畫龍點睛之效。別以副題標出文中內(nèi)容——舊京澡堂業(yè)、修腳業(yè)祖師爺調(diào)查記,則可免只用篇題的空洞之弊。文章題目字數(shù)雖多,但一屬抽象,一屬具體,一主,一次,結(jié)構(gòu)甚工,自然引人。是為該篇之第一佳處。
全篇采取敘事文中順敘法的常規(guī),依緣起(為什么要調(diào)查該業(yè)祖師爺)、初獲兩條資料、再訪老修腳工、重新認識、結(jié)尾的自然順序,挨次寫來。由于寫的是對一項客觀事物認識——深入——再認識的不可逆的過程,故用順敘法最為切實妥帖,顯得層次清晰,真實自然。表面看,似乎信筆所之,如話家常,其實無關(guān)宏旨的通過什么線索查到兩條文獻資料,經(jīng)過什么手續(xù)得以訪問到老修腳工之類的具體情節(jié)早已裁汰,只是緊扣“禮失求諸野”的主題來行文布局,故有干凈、簡潔之效,不啰嗦,不辭費。這實在是寫短文的一項秘訣。是為該篇的又一佳處。
作者對中國行業(yè)神崇拜,傾數(shù)年心血加以探究,寫出洋洋38萬字的專著。此為其談心得體會。依時下自吹猶恐不及的歪風,板起面孔,故作老成,大概不會坦白自己“利用行業(yè)神崇拜的某些特點試解”所獲兩條文獻資料所致之誤謬。但文中卻如實寫出,其誠懇實屬難得。惟其誠懇老實,故令人聞而可信,讀之興感。而這在其探究該問題的全過程中,可稱由查典冊而“求諸野”的關(guān)鍵。脫離這一關(guān)鍵,則“轉(zhuǎn)求”便會成為無來由。如實寫出,自然逗起波瀾,使平鋪直敘變得搖曳多姿。文章的生命是實在,此為又一例證。是為該篇的另一佳處。
當然,該篇亦非無懈可擊。本“盡量將可有可無的字句和段落省去”之標準衡之,贈書以謝于師傅的“后話”,似可省去。而最后一段,雖屬點題,其實無之亦可。
上一篇:《我和單車》原文|賞析
下一篇:《“隨筆”隨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