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落木余霜葉,楚有湘累漢逐臣,
茍與呂伊同際遇,何因憔悴做詩人?
和壽昌原韻沫若
若干年前,沫若到東京訪我,在我們戶山原的寓所住了兩三天,我們得他的教益很多。比方我雖是生長田間,卻并不曾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我們一塊在田野里散步的時候,彼此指著許多花草相問。在一個有過深厚理科素養的人的面前,我簡直顯得“不辨菽麥”。這以后我才努力想補充一些人生應有的常識。頗擬寫一篇《和沫若的三日間》,志當時的游蹤,卻沒有寫成。直到十數年后的今天,沫若到了長沙,在這一關系民族存亡的偉大歷史時期和我們相處了四五天,我才覺得應該鞭策我自己寫下一些生活的印象,告訴廣大關心沫若的青年。
沫若此來給我最大的印象是他的愛國之情如此摯切。幾乎他所寫的每一行,他的日常生活的每一片斷都表現他對于民族命運的關心。但顯然的,中國的進步速度不能像他剛歸國的時候所估計的那樣高。許多復雜多歧的現實使一個烈火似的革命詩人不能不冷靜起來,沉郁起來。記得在上海戰爭還壯烈地進行的時候,他絲毫不考慮他的安全,馳驅戰火之中,常常以行軍毯裹著身子在軍車里過著戰場之夜。北新涇退兵的時候我打電話告訴他,他說:
“這有什么值得驚怪的。這是我軍應取的行動。不如說退的太遲了。”
當時他真是那樣的興奮,那樣的樂觀。十月間,他那帶著子女留居千葉的夫人安娜女士,被日警捕去毒打之后監禁一月之久。安娜女士來信勸他珍重,不要時常上前線。她說:
“你若是被他們捉去,可不得了。”
沫若雖則是伉儷情深,卻絲毫不曾因此動搖其抗敵救亡的信念。他仍舊大膽地英勇地上前線跑,為鼓勵將士,為聯合軍民而奮斗。相隔不過兩三月,當我和他在長沙相見的時候,他的表情變的那么陰郁,他的詩雖仍是那樣的豪邁奔放,但如“傷心最怕讀《懷沙》,國土今成待剖瓜”,或“漫道能先天下憂,欲傾萬斛寫奇愁”諸絕,音節之間不免流露著一脈的感傷。當他長沙生活的第二天,由我們邀他游岳麓的時候,他聽著同游者壯烈的救亡歌聲,不覺感嘆的這樣說:
“在武漢一個月以來的悶氣才稍稍地一吐了。”
他深深地感覺得藝術家的天地未可輕易捐棄。藝術家的自由被束縛,等于扼殺了他的全部生命,他將無法發揮他應有的力量,過朱張渡時,劃子為著爭先取了捷徑,不知反而擱在淺灘上,舟子下水推挽,船才稍動。望著鄰舟繞道下流的反而先達,沫若對著那船飽孕著春風的白帆不勝艷羨,他說:
“瞧,他們真是一帆風順啊。”
因而他談到世間許多事也真象這樣欲速反而不達。同時,許多事看去似乎順利而暗礁卻異常的多。顯然地他不能無所感慨,不像上海抗戰時期那樣樂觀了。許多朋友們聽得說沫若來了,多想找他講講話,我們更因友誼關系好幾次要他寫點文章,但終于被他婉謝了。我是聽過他在上海和南橋嘉定的演說的。他的火一般的愛國熱情使他成為那樣一個雄辯家。他的話是那樣煽動的,幾乎每一句都能使聽眾為之狂熱,為之擊節。因此在上海陷落后,大家認為讓沫若留滬,不僅很危險,也是抗戰的損失,因為可以運用他的雄辯力,煽動力,對后方廣大民眾做救亡宣傳。但是及至到了后方,他反而不說話了。這又該是抗戰前途多么大的損失!我們迫切期望的是沫若兄迅速地從目前的憂郁和沉默中解放出來,把他的詩才的全部,辯才的全部,貢獻給危迫的祖國,貢獻給為自由獨立而掙扎的祖國。因為他是中國青年的代言者,他的憂郁將引起全中國的憂郁,他的積極和樂觀將成全中國的積極和樂觀!
沫若的長沙生活卻是非常有趣的。他剛到的那天,我邀他上南門城上天心閣指點太平軍過長沙的戰跡。胡萍小姐來了,同赴銀宮旁一酒樓。醉中索筆狂草,茶房在一旁,贊嘆不置,他問胡小姐:“這位是誰?寫詩不假思索,揮灑自如,就像我們掃地似的。”胡小姐把茶房的批評轉告沫若,沫若大笑成一絕,有“作書如掃地,把酒欲問天”句。前日午前,天又晴朗,邀游玉泉山,尋所欲古書,倉卒中無所得。漫步至民眾俱樂部參觀何云樵所筑箭場,沫若談北伐戰爭時過長沙事,謂十年日月若不浪費,何至讓日寇猖狂至此?晚題短紙贈某氏,因有“何來后羿箭,射日破愁天”句。沫若歡喜吃長沙的涼薯(四川叫“地瓜”),曾于赴宴歸途買四毛錢的,分量似不如平時的多,沫若少之,請“客氣點”。賣涼薯的回答得妙:
“不是我不肯加,你怎么拿得了呢?”
沫若因大贊長沙人的幽默。自來此間“人吃人”殆無虛日。沫若盛贊李合盛的百葉,于長沙酒家及遠東中菜部亦有好感。為理解長沙市井生活,曾偕登北門外某茶館店。他頗感嘆于譚組庵派書法在長沙的普遍,說連“登樓大發”的字條都有“譚味”。在吃包子春卷的時候,他談到少時在他的故鄉成都做“亸神”(不良少年)時候的故事,說在戲場里看戲丟手巾把子的藝術三昧,不下于今日技巧派的作家。最后有一位“癟三”一類的人上樓來,老要我們“抽彩頭”,說“蠻靈驗的”,不過又補足一句說:“句子是好歹都有,不可見氣。”熊岳蘭女士去抽一條是“去年好,今年差”。她點首稱是,說:“可不是嗎?去年在上海《立報》做女記者,今年在長沙做難民,自然差得多了。”沫若抽一條可吉利得很,有四句偈語似的話:
“孔明借箭,只有三天。
一樁好事,就在眼前。”
我們都替他道賀,說不僅時局有好轉之象,說不定還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好事等著他。他說:“至少只有三天的話是驗了。我三天之內必離開長沙的。”末了,輪著我們三爺,卻抽了一條這樣的東西說:
“有鬼有鬼,內中有鬼,
拉的拉腳,扯的扯腿!”
這把我們都笑歪了。虧著沫若安慰三爺,他說:“您別怕鬼,我們得打鬼,比如我們要想創造一個獨立自由幸福的國家,日本鬼子卻拉的拉腳,扯的扯腿,所以我們非打倒日本鬼子就別想過太平日子。”
我想沫若的話是對的,我們大家努力吧。
(1938年2月13日長沙《抗戰日報》)
賞析這篇文章主要是記述郭沫若的愛國精神和熱情。作者所述并沒有夸張。“七七事變”之后,郭沫若“別婦拋雛”,從日本只身偷渡回國抗戰,那一腔愛國熱情,確應該書之竹帛。作者寫他在滬戰中“馳驅戰火之中”云云,是實在的記錄。
乍讀此文,覺得平平常常。讀后一想,才發現了此文的好處。文章是以詩作穿線的。文章開頭就是引的郭沫若的詩。“何因憔悴做詩人”就為作品的主人公定了身份。中間段落,順筆摘引郭沫若的詩句,以顯示郭沫若在抗戰中的心態。文章的最后雖是抽簽的讖語,然而也是詩的形式。這樣,詩就貫穿了全文。如此的安排,雖然出于作者的心裁,卻也實屬勢所必然。郭沫若是位詩人,記述詩人的言行,離開詩就似乎有點不合身份。作者雖是劇作家,卻頗有詩人氣質。這不僅指他的劇本具有濃厚的抒情性,更指他還是個歌詞作者。他的《義勇軍進行曲》,成了我國的國歌,自然是家喻戶曉。以具有詩人氣質的筆記述詩人的言行,其文章自然會詩味濃厚。否則,怎么說“文如其人”呢!
文章的主題和內容是嚴肅的,文字卻相當活潑和風趣。酒樓茶房評論郭沫若做詩,不假思索,揮灑自如,“就像我們掃地似的”;郭沫若買涼薯,嫌給得少,而賣者答說:“不是我不肯加,你怎么拿得了呢?”抽簽卻抽到了“有鬼有鬼,內中有鬼……”這些情節,無不令人捧腹。有了這些情節,文章的趣味性就油然而生。隨筆當然是有趣味性好,但也不是為趣味而趣味、為幽默而幽默,要幽默得有意義。否則就很容易陷入浮滑。這里的幽默就很有意義。那“作書如掃地”之說,不僅充分地狀出了郭沫若的才氣,而且為郭沫若的“作書如掃地,把酒欲問天”的詩句做了注腳。要沒有這一筆令人破顏一笑的記載,那“作書如掃地”的出典,別人還真不容易弄明白呢。那賣涼薯者的話,既顯示著長沙人的幽默機智,也是值得學習的生意經,所以風趣得有意義。
上一篇:《金字》原文|賞析
下一篇:《圣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