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吳道子所畫一鐘馗,衣藍衫②,鞹一足③,眇一目④,腰一笏⑤,巾裹而蓬發垂鬢。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筆跡遒勁⑥,實有唐之神妙。收得者將獻偽蜀主⑦。甚愛重之,常懸于內寢。
一日,召黃筌令看之⑧。筌一見,稱其絕妙。謝恩訖,昶謂曰⑨:“此鐘馗若母指掐鬼眼睛⑩,則更校有力(11),試為我改之。”筌請歸第數日,看之不足。別具絣絹素畫一鐘馗(12),以母指掐鬼眼睛,并吳本一時進納。昶問曰:“比令卿改之(13),何為改畫?”筌曰:“吳道子所畫鐘馗,一身之力、氣、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母指,所以不敢輒改(14)。筌今所畫,雖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母指。”昶甚悅,賞筌之能,遂以彩緞銀器,旌其別識(15)。
(《野人閑話》)
注釋①鐘馗——中國民間傳說中驅妖逐邪之神。傳說唐玄宗于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問之,自稱名鐘馗,生前曾應武舉未中,死后托夢決心消滅天下妖孽。玄宗醒后,命畫工吳道子繪成圖像。②衣(yi)——穿著。③鞹(kuo)一足——用皮革裹著一只腳。鞹,用皮革裹著。④眇一目——瞇著一只眼。眇,瞇著眼看。⑤腰一笏(hu)——腰里插著一只笏板。笏,古代朝見時大臣所執的手板,用以記事。⑥遒勁——形容筆力剛健有力。⑦偽蜀主——五代十國時后蜀國君孟昶(919—965),初名仁贊,字保元。公元934—965年在位。宋乾德三年(965)宋兵入成都,降宋,至開封,被封為秦國公。因作者當時已入宋,故稱偽蜀主。⑧黃筌——五代后蜀畫家。字要叔,成都人,歷仕前蜀、后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擅長畫鳥,自成一派;對人物畫也有一定素養。⑨昶——孟昶(chang)。⑩母指——即大拇指。(11)校——同較,比較。(12)絣(beng)絹素——產于氐族的白絹,多用于繪畫。絣,氐族的一種絲織品。絹素,白絹。(13)比——本來。(14)輒(zhe)——專擅,獨斷專行。(15)旌(jing)——古時的旗子,此處為表彰意。
賞析文章題目為“改畫”,但并沒有多少文字直接寫黃筌如何“改”,而是主要寫吳道子鐘馗畫的傳神和黃筌對畫的鑒賞。
作者首先對畫面的鐘馗形象作了一番描摹。從衣衫裝束到動作神態,一一寫來,筆法極粗疏,又極細膩。謂其粗疏,是指它只是粗線條地勾勒,寥寥數筆,輪廓已出;謂其細膩,是說它全是細節描寫,“一足”“一目”,刻畫入微。最精彩的是“衣”、“鞹”、“眇”、“腰”幾個動詞的選用,準確有力,簡潔生動。就這樣,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將畫面上鐘馗那粗豪、勇武、嫉惡如仇的形象,再現于讀者面前,令人如見其畫。“遒勁”、“神妙”二詞是作者對畫面形象的概括,也可移來評價作者對畫面的描繪。
慧眼識真金。真正的藝術精品還須真正的鑒賞家去鑒賞。大畫家黃筌堪稱是畫圣吳道子的知音。他一見畫,便“稱其絕妙”,帶回家數日,“看之不足”。由此可見黃筌如獲至寶,倍加贊賞的情態;同時也從側面烘托了吳道子畫藝的精湛。黃筌超凡的藝術鑒賞力和對吳畫的珍愛更表現在他違旨改畫的言行上。他對吳畫的高度稱賞,是建立在他對畫深刻獨到的理解基礎之上的,而不是人云亦云。他看到了“吳道子所畫鐘馗,一身之力、氣、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他十分懂得藝術的辯證法,把作品當作一個富于生命流動的整體,他真正了解了吳畫的“神妙”之處。所以,他在藝術家良心的驅使下,冒著得罪君王的危險,沒有去違心地改動原作,而是另畫了一幅。這些描述,無疑在烘托吳道子高超畫藝的同時,有力地表現了黃筌卓越的藝術鑒賞力,不容忽視,這里表現出來的還有他那藝術家的勇氣與正直的人品。
蜀主孟昶這一人物不僅對于故事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他的所作所為對于黃筌的“別識”更是一個有力的反襯。孟昶對吳畫看上去是“甚愛重之”,又是“懸于內寢”,又是召人共賞,但實際上,他只是附庸風雅而已,并不懂得畫的真正“神妙”之處,是屬于外行看熱鬧。可他又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地認為發現了畫的不足,竟命黃筌去修改。與此相比,黃筌對畫的深刻理解和違旨“別畫”的行動,就顯得尤其可貴了。在聽了黃筌的解釋后,“昶甚悅,賞筌之能,遂以彩緞銀器,旌其別識”,孟昶的信服和賞賜又進一步從側面襯托了黃筌藝術見解的正確。
吳道子鐘馗畫得“絕妙”,黃筌賞畫深得其中奧妙。這是黃筌改畫鐘馗的前提,所以作者并不著重去寫如何“改畫”。作者意在通過“改畫”前后經過的描述來表現黃筌卓越的藝術鑒賞力和端直的人格。
上一篇:《樹有皮人有臉》原文|賞析
下一篇:《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