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
〔鑒賞〕 禮原是遠古時代宗教祭祀的儀式和器物的總稱,后來演變?yōu)閰^(qū)別貴賤親疏的行為規(guī)范和等級名分制度。它所規(guī)范的范圍囊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軍事、外交、教育、婚姻、祭祀、喪葬、社會交際、體育文娛活動等方面。禮的內(nèi)容是對各種社會活動舉行方式、對各種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應有的不同權(quán)利和享受、對人們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方式作出的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禮的基本目的之一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這樣,禮的實行就要有一種恭敬之心,它的流弊是增強等級觀念,壓制個性,造成不同地位、等級的人之間關(guān)系的緊張。有若這句話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說的,他企圖按照孔子和的觀念來發(fā)揚禮的固有精神,以克服禮的形式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流弊。
有若強調(diào)禮的根本目的、主要功用是為了實現(xiàn)和諧,這是闡述孔子的一貫思想。禮體現(xiàn)了一種秩序和正當?shù)男袨?,因此孔子企圖用禮造成父慈子孝,兄弟相愛,夫妻相敬如賓,家庭和睦的局面,使家中洋溢著一種和樂的氣氛;同時依靠禮建立和美的社會關(guān)系,和洽的政治關(guān)系,因此上下同心同德,齊心協(xié)力,共同為了國家的利益和衷共濟??鬃诱浅鲇谶@一考慮而突出禮高于中國制度文化的各種成分的地位和作用,企圖用以消弭當時社會上爾虞我詐、爭權(quán)奪利、相互殘殺的現(xiàn)象。
《論語》以“禮讓”并稱,如孔子說: 能以禮讓治國,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以禮讓治國,怎么能實行禮呢?(見《里仁》)可見讓是禮的基本要求??鬃硬粷M足于形式上的謙讓。他的禮讓的觀念也不只是一種謙遜的姿態(tài),而是意味著對他人人格的尊重,這是對強加于人的霸道作風和行為的否定。由禮讓而形成的和,是在承認個體的獨立性和尊嚴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是以尊重他人的主張和意見為前提的: 我不愿意別人把意見強加于我,我也不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他人(見《公冶長》第十二章),這就能為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確立堅實的基礎(chǔ)。
孔子和的觀念還指一種理想的精神狀態(tài),即喜怒哀樂等各種感情在心中保持均衡的狀態(tài),顯得極其純正;它們的表達也十分恰當,而不乖戾。在孔子看來,禮的充滿詩意的儀式、它所規(guī)定的溫文爾雅的行為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這種理想的精神狀態(tài)。而且禮與樂(包括音樂舞蹈)在古代文化中常常結(jié)合在一起,禮的實行不能沒有音樂。禮借助樂在人心中激發(fā)、培育的情感不僅是圣潔的、虔敬的,同時也是中和的,因此,行禮的樂往往是音調(diào)雅正,色彩典雅,節(jié)奏舒緩,意境閎闊無際,非此不足以表現(xiàn)和培養(yǎng)博大的中和情感。
有若極其熱情地推崇和的觀念,說它是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中最美好的東西,無論大事還是小事,人們的所有的行為和活動都要貫徹和的精神。這表達了孔子的基本的信念和要求。孔子把和確立為君子的理想人格,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鬃右簧男惺嘛L格就是“溫良恭儉讓”(《學而》),《論語》的全部文字體現(xiàn)了和的觀念。由于儒家和中國其他學派的大力提倡,和的精神滲透于中國文化的靈魂,成為源遠流長的深厚傳統(tǒng),中國民族精神因此彌漫著沖和之氣。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中國文化才顯示出宏大的氣象,具有包羅萬象的氣度,中國才能發(fā)展為擁有十三億人口而又充滿活力的泱泱大國。
上一篇:《理想人格·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神道設(shè)教·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