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謂今人纂輯之書①,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②,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剉碎散,不存于后,豈不兩失之乎?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以廢銅③。而某自別來一載①,早夜誦讀,反覆尋究,僅得十余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⑤。
(《亭林詩文集》)
注釋①纂(zuan)輯——編纂,搜集材料編書。②舊錢——指古錢幣。③“蓋期”句——大約是以廢銅看待它吧。期,待,看待。④某——自稱的代詞。⑤庶幾——也許(是),或許(是)。
賞析顧炎武這篇答友人的書信,實際上是一篇優秀的尺牘小品。
炎武所著《日知錄》32卷,是他經30多年耕耘不輟的努力著成的一部大部頭筆記。他治學的態度極為嚴謹,決不販抄綜錄,草率下筆,而是在博覽廣積的基礎上,對所寫內容一一詳盡考究論證,方始落筆成文。他的弟子潘耒說他“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出必載書簏以隨,旅店少休,披尋搜討,常無倦色。有一疑義,反復參考,必歸于至當”(《日知錄序》)。此信中他也自言一年之中,“早夜誦讀,反覆尋究,僅得十余條”。其著述的艱辛和態度的嚴謹,不難想見。他是以心血在澆灌自己的著作,因此當友人馳函問他一年中“又成幾卷”時,他便頗不以為然,似乎覺得這是將他與一些粗制濫造者等同看待,于是提筆作答,宣明自己的治學態度,并抨擊當時不正的學風。
信中先從著書界的不正之風說起。作者以翻鑄古幣來比喻那些剽竊前人拼湊成書者的惡劣行徑,并指出他們只能炮制出一些“粗惡”的東西,貽誤讀者。信的后半則以采銅于山鑄新幣為喻,說明著書立說,必須親自發掘和鉆研原始材料,扎扎實實做學問。信末說《日知錄》“庶幾采山之銅也”,婉轉的語氣中透出充分的自信。
這篇短札,立意深刻雋永,文筆簡煉,特別是通過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治學和著述之道,確能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上一篇:《菜》原文|賞析
下一篇:《鴨媒》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