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石州引》唐宋詞匯評賞析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東風銷盡龍沙雪。還記出關來,恰而今時節。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輕別。已是經年,杳杳音塵多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
【本事】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賀方回眷一妓,別久,妓寄詩云:“獨倚危欄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賀得詩,初敘分別之景色,后用所寄詩,成《石州引》云:(略)。
【匯評】
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賀方回《石州慢》,余舊見其稿。“風色收寒,云影弄晴”,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晴”。又“冰垂玉筋,向午滴瀝檐楹,泥融消盡墻陰雪”改作“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消盡龍沙雪”。
陳廷焯《云韶集》卷三:(“薄雨”五句)句句明秀。
又:(“煙橫”三句)有情,有景,亦有筆。
又:“還記”二語妙,可知別已久矣。
又:(“欲知”五句)淋漓頓挫,情生文,文生情。
陳廷焯《詞則·閑情集》卷一:(上闋)寫景亦布置得宜。
又:(“還記”二句)十字往復不盡。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贈妓之作,原不嫌艷冶,然擇言以雅為貴,亦須慎之。……余所愛者,則……賀方回之“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極其雅麗,極其清秀。
陳匪石《宋詞舉》:《能改齋漫錄》謂:“方回眷一妓,別久,妓寄詩云:‘獨倚危欄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因作此詞。宋人言詞之本事,每多附會,今故置之。就詞而論,第一句至第八句,皆寫當前景物,為“而今時節”極力鋪排。蓋微雨初晴,引起“空闊”之“春意”。而“春意”所在,則有“才黃”之“柳色”。然此時并非送別,故用折柳之事反言之且泛言之,近為“猶記”兩句、遠為“頓成輕別”陵空作勢,且反映后之“芭蕉不展丁香結”。“煙橫水漫”三句,再畫“空闊”之“春意”,用意漸逼漸近。“歸鴻”“幾點”,仰觀所得,喻鴻歸而人不歸。東風已轉,“龍沙雪”消,俯察所得,又見淹留之久。于是由“而今”之“時節”,想到前此之“出關”,始覺景物相同,離別之感于無意中得之。“猶記”一轉,是頓悟之境,是急轉之筆,而說來若不經意,神味雋永,且亦舉重若輕。有此十字,而上文云云皆非虛藻矣。過變四句,從“猶記”一氣貫下,前后遍粘合為一,全是追溯之神情。“將發”在“出關”以前;“畫樓芳酒,紅淚清歌”是“將發”時事。“頓成輕別”一頓,似追悔,似乎意料不到。“回首經年”以下,遂申說別情。而“回首”二句,時序遷流,人事變換,一若始不知之而今始知之者,仍為“猶記”與“恰”字傳神,且開潛氣內轉之法。“欲知方寸”五句,又一氣趕下,取飄風驟雨之勢。用“共有幾許”一問,以“芭蕉不展丁香結”為答,比喻既微妙無倫,著色上亦與“柳色才黃”有深淺之別,而皆初春景物,不假別求,有融化無跡之妙,宜乎古今推為絕唱也。結拍兩句實做,隔天一涯,兩地相望。“厭厭”二字從“風月”上寫出久別之情。上句一人所獨,下句兩人所共。至此遂不能再著一語矣。此詞機杼與清真《氐州第一》略同,與白石《琵琶仙》意境相近,而局勢迥別。又前后兩對句,雖平實側,學者宜潛心玩味之。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亭”以下七句,頓挫有致,觀其“龍沙”、“出關”等句,當是北地胭脂,吳漢槎詩所謂“紅粉空嬌塞上春”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上片寫景,“空闊”二字,統括全景。初點日晚,次點柳黃。“煙黃”三句,寫遠景空闊,音響尤佳。“猶記”十字,寫別時所見之景相同也。下片抒情。換頭承“出關”,回憶昔日別時情況。“回首”兩句,轉到如今。“欲知”二句,一問一答,極見愁深念切。“芭蕉”句,原為李義山詩,拈來與上句映射,恰到好處。“憔悴”兩句,以景收,寫出兩地思念,視前更進一層。
上一篇:《賀鑄·疏雨池塘見》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
下一篇:《柳永·秋夜月》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