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黃世仲著。四集八卷五十四回。1905年起在香港《有所謂報》和《少年報》連載,1908年香港《中國日報》社印行單行本。后有民國三年上海錦章圖書局石印本等。近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重行整理出版排印本。
《洪秀全演義》寫太平天國興亡的故事。清道光后期,丞相穆彰阿受寵幸,攬權結黨,兇狠好殺; 朝中側目。太子璉婉言責之。穆彰阿挾恨誣陷。道光皇帝聽信讒言,怒將太子踢死。消息傳出,全國紛紛。
廣東花縣有洪秀全、馮云山者,胸懷大志,隱居山中讀書,結識智謀之士錢江。共論時勢,意氣相投,乃聚洪家結義。
廣西人蕭朝貴慕名拜會錢江,因與洪秀全相識。議定借名外教以舉事。洪、蕭乃入天主教,赴廣西,以傳教為名,組織起義力量。傳教士秦日綱、紳士胡以晃、大地主楊秀清、綠林好漢羅大綱和李開芳、林鳳翔等相繼參加。
秦、洪在桂平教堂被捕,縣衙差役韋昌輝密謀釋之。韋妻與人通奸,以告發相脅; 昌輝殺妻,與洪越獄而遁。
洪、韋等逃到金田,在當地士紳、保良會首領黃文金支持下興辦團練。經馮云山斡旋,武秀士譚紹洸與黃文金捐釋前嫌,重敦舊好。各處保良會聯合一起,聲勢大振。
官府到金田搜捕洪秀全。洪等領導保良會員起義,大敗官軍。智勇足備的富商石達開趕至同舉大義,供給錢糧,擴大隊伍。遂分兵兩路,各由洪、石統領,向永安、梧州進攻。副都統烏蘭泰引軍截擊,中伏身亡。洪仁發領兵收服富平流寇張嘉祥,受騙,得而復失。洪軍向桂平進發。
蕭朝貴等偷襲梧州關,獲大批軍械,與楊秀清等在桂平起兵接應洪軍。大隊向全州挺進,在灌陽與提督向榮、張必祿激戰。向榮敗,張必祿被困自斃。馮云山中流彈犧牲。臨終前密囑蕭朝貴,叫他提防楊秀清。
石達開至滕縣敦請“躬耕隴畝”的智略之士李秀成參加義軍。
軍師錢江計襲平樂府,大敗欽差大臣賽尚阿。楊秀清引軍向靈川進攻,輕敵中伏,被廣西知府江忠源擊敗; 幸得洪秀全大軍接應,才轉敗為勝。向榮在敗逃時為流寇張嘉祥所救。向收張為義子,改名國梁,升都司。
石部李秀成智取柳州,進而攻占永福,至靈川與洪師會合。洪秀全、錢江商議建國,取名大漢,議定營中官制。全軍向湖南進發,前部石達開發布檄文,遠近震動。投順者不計其數。
道光帝歿,咸豐即位。調賽尚阿回京,命勞崇光辦理廣西軍務,任葉銘琛為兩廣總督,又令湖南巡撫張亮基募兵堵御。在籍侍郎曾國藩請旨興辦團練,羅澤南、楊載福、塔齊布等為其重要骨干,分統各路。
洪軍入祁陽,議取衡州,陳玉成來歸。張亮基用胡林翼為參謀,與曾國藩分道馳援衡州。曾軍敗。蕭朝貴不聽李秀成勸告,率部輕進,中胡林翼之伏而死。洪軍下衡州,曾國藩敗逃。
洪軍攻衡陽,繞長沙,取岳州。在岳州建立太平天國,推戴洪秀全為天王,改訂制度。洪秀全拒錢江、李秀成、石達開等之諫,封楊秀清為東王、韋昌輝為北王,追封馮云山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 又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石達開為翼王、錢江為靖國王領丞相事……一律蓄發易服,恢復 “皇漢威儀”。
太平軍攻武漢,湖北巡撫常大淳自縊。大軍乘勝東進,總兵湯貽汾自刎。錢江用計斬安徽巡撫蔣文慶,占領安慶。洪宣嬌據鎮江,石達開下太平府,太平軍破金陵。于是,天國定都金陵,加封官爵,完善制度,祭明太祖陵,派洪仁玕出使美國。
李秀成與胡林翼、江忠源、鮑超等力戰于武漢、廬州之間。林鳳翔、李開芳率軍北伐,先勝后敗。戰將相繼陣亡,北伐軍全軍覆沒。
楊秀清擅權驕縱,韋昌輝殺之,而后自刎。洪仁達誣陷石達開與韋同謀,石被迫帶兵出走。錢江百念俱灰,遁跡隱居。
李秀成主持天國軍事,與陳玉成、譚紹洸、羅大綱、李世賢等轉戰于東南各省,清名將向榮、羅澤南、溫紹原、張玉良、張國梁、和春等先后敗死,浙江巡撫王有齡自縊。
洪仁發、洪仁達把持朝政,嫉賢妒能,使有為者不能盡其所能。雖經李秀成等竭力苦斗,給清軍以重創,原湖廣總督楊沛、安徽巡撫李續賓、署理安徽巡撫李孟群、提督塔齊布等相繼殞命; 但重鎮九江失守,主將林啟榮陣亡,接著武昌陷落,金陵再度被圍,太平軍驍將李昭壽獻滁州投降清廷,天國形勢日趨危急。
小說力排古來“成王敗寇”之謬說和清廷 “發逆洪匪”之誣稱,集中描繪了太平天國金田起兵后與清軍進行的種種叱咤風云、艱苦卓絕的戰斗。通過這些戰斗,充分表現了太平天國將士高舉義旗,救民水火的革命氣概和英勇頑強、百折不回的斗爭精神,熱情歌頌了天國領導革故鼎新,經天緯地的英雄業績;同時,有力地揭露了清朝統治者的腐朽、丑惡,譴責了官兵的殘暴和曾 (國藩)、李 (鴻章) 等漢奸民賊勾結外國侵略者屠殺同胞的罪惡行徑,并反映了人民的苦難,以及他們對清軍的切齒痛恨和對太平軍的衷心愛戴。在封建統治階級及其御用文人肆意詆毀、污蔑太平天國起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方興之時,寫出這樣的作品是很有進步意義的。書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對今天的讀者也還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古代講史演義,或揭露昏君奸臣的暴虐荒淫,歌頌“英主賢相”的建功立業; 或宣揚儒家“仁政”,鼓吹王權至上,散布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或敘述官軍鎮壓農民起義的歷史,描繪“草澤英雄” 歸順“真命天子” 幫打天下的故事; 或鞭撻顏事敵, 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 表彰忠君衛國、 堅貞不屈的抗戰將領……。《洪秀全演義》則極力強調“種族大義”,宣揚 “上下平等”、“男女平權”,一切政治“去專制獨裁”、行“立憲議會”,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描寫成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些,都表現了時代的特點。
在藝術上,文字尚簡樸流暢,結構也比較嚴密緊湊。頭緒雖多,脈絡分明;戰事紛繁,前后貫穿。它不象其他許多資產階級革命小說那樣抽象的說教多于具體的描繪,缺乏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洪秀全演義》的主要篇幅是描寫戰爭。這些戰爭,在作者的筆下,雖是粗筆勾勒,但各有特色;全書八十余戰,絕少雷同。在具體描寫中,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采取虛實結合的手法,有詳有略,疏密相間。如同時攻宿松、太湖,前者詳敘,后者一筆帶過; 爭武昌主要是正面描寫,定金陵多側面敘述; 下蕪湖從敵人口里說出,占九江、取岳州又先寫進軍,后作交代: 使作品不顯得呆板、累贅和沉悶。這都表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
黃世仲固然沒有象《三國演義》的作者那種如椽筆,把戰爭描寫得那樣波瀾壯闊、驚心動魄,那樣絢爛多彩、引人入勝; 但他在《洪秀全演義》 中用充滿愛憎感情的筆觸描寫的一個接著一個的緊張戰斗,卻也雷震霆擊,扣人心弦。如洪秀全金田起義首戰大捷,清副都統烏蘭泰輕敵冒進,全軍覆沒。——讀者正為洪軍的勝利欣喜雀躍,卻不料闖出個鹵莽任性的洪仁發,把個已為甕中之鱉的張嘉祥活活放走,致造成以后天國的“心腹之患”,頓覺大煞風景!緊接著,蕭朝貴出敵不意,劫梧州槍械成功; 讀者又回嗔作喜,精神為之一振。全州一役,洪軍雖勝,但主帥馮云山中彈身亡,實又令人懊喪!此后錢東平運籌帷幄,洪軍節節勝利,讀者歡欣鼓舞。直至戰衡州蕭朝貴中伏犧牲,人心遂又為之一沉: 既哀其不幸而又惜其不聽李秀成之諫! 太平天國定都金陵之后,林鳳翔北伐和林啟榮九江保衛戰更加激動人心。特別是他們最后盡忠天國,壯烈犧牲的戰斗場面,寫得悲壯激烈,感天動地。它象磁石一樣吸住了讀者的心,使讀者仿佛身歷其境,為他們的勝利而喜,為他們的失敗而憂,為他們的犧牲而浩嘆不息!
另外,書中有些重大的戰斗,也寫得曲折引人。如第二十四回寫洪軍一路勢如破竹,向金陵勝利進軍之時,軍師錢江卻下了一道“退兵”的命令。這時,洪軍中紛紛議論,提出疑問; 讀者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錢江的葫蘆里賣什么藥。待讀到后面,始知那是誘敵之計。而清軍的“中計”,也寫得一波三折,搖曳多姿: 錢江針對向榮 “久經沙場” 的特點,一 “退” 再“退”三“退”; “老成持重”的向榮唯恐中計,一再遲疑,想追而又不追,不追而又“分兵兩停”,一守一追,真可謂謹慎極矣,然而最終還是陷入了洪軍的包圍。后面又寫向榮被困又得救,得救又被困,四次瀕于絕境,四次絕處逢生。這場戰斗,全文不過一千五百來字,寫得三回六轉,波瀾起伏。其他如陳玉成血戰二郎河、李秀成大敗曾國藩等,也都寫得龍騰虎躍,有聲有色; “李秀成義葬王巡撫”、“李秀成義釋趙景賢”等,則寫得不落窠臼,別有情致。除對清戰爭之外,寫太平天國內訌幾回,如“錢東平揮淚送翼王”、“韋昌輝刎頸答錢江”,更是愁云泣雨,沉痛悲涼,令人心酸落淚,不能卒讀。
晚清小說中很少英雄形象,尤其少成功的人民英雄形象。俠義公案小說中的英雄,雖有鋤暴安良的一面,但主要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走卒。狹邪小說寫優伶、妓女和狎客,其中固不無揭露社會丑惡和同情伶人、妓女的悲苦命運之作,更多的卻是對剝削階級荒淫腐朽生活的欣賞和贊美。大量的譴責小說,旨在暴露清末社會的黑暗,抨擊封建統治機構的腐敗,所寫多是“卑污茍賤”的牛鬼蛇神,缺乏代表時代精神的正面人物。資產階級革命小說,激切的愛國熱忱和強烈的革命激情感人至深,但個性銷溶到原則里,書中的英雄常常成為革命思想的單純號筒,不是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洪秀全演義》則塑造了一批光輝動人的英雄形象。
林啟榮膽大心細,英勇機警,處事不茍,臨危不懼,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常勝將軍。他平時敬老愛幼,撫孤恤寡,和人民相處如同一家; 有了功勞歸部下,凡是獎賜盡賞戰士,遇有死傷必親蒞吊問,所以深得兵民愛戴。自鎮守九江以后,五六年中,清軍發動了大小數十次攻戰,損失了七八萬士兵和數百員將校,而九江巍然屹立。最后以孤城與曾國藩水陸五路十余萬眾浴血奮戰,百計破敵,矯然不移。城破之后,軍民猶抵死巷戰,奮勇與清軍格斗,“極至手無寸鐵者,猶以石擲”,從午至夜,軍民兩萬余人全部戰死,無一降者。林啟榮被炸身亡,“雙目猶閃閃如生”。這一仗打得驚天地,泣鬼神,氣貫長虹,而林啟榮忠貞不二的品質,排除萬難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林鳳翔的性格更加鮮明突出,形象塑造得也很豐滿。他年近六旬,投楊秀清參加金田起義。洪秀全定鼎金陵后,拜他為大將,統兵十萬,興師北伐。那時,他已六十三歲,但還是“精神矍鑠,志氣恢宏”,凜然使人望而敬畏。他久經沙場,富有作戰經驗,善于因人制宜,因勢利導。大軍剛到揚州,便以“敗”驕敵,然后周密部署,一鼓盡殲勝保、楊殿邦部,夜毀清軍營壘六十九座,斬清將二十余名,從此聲威大震,清兵望風披靡。他英爽奮發,威武雄健。揚州守敵數萬,他只帶精壯軍士百人,乘夜緣繩搶上城頭,砍開城門,奪取全城。繼以排山倒海之勢,平清河,拔淮安,唾手得興化,傳檄定鹽城,西向襲鳳陽,北進降南平……俯仰之傾,縱橫五、六省,連下十余郡,“各州縣聽到林鳳翔名字,小兒不敢夜啼”。老將的神威,渲染得可謂淋漓盡致。
識大體,顧大局,不以私恩廢公義,這一優秀品質,使得林鳳翔的英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天朝內訌,東王及其黨羽被殺,消息傳到林鳳翔軍中,將士洶洶,楊輔清致書密約舉兵反攻金陵,林鳳翔嚴辭拒之曰: “在士為知己者用,某豈不為之傷感。但東王知遇,只私恩耳; 國家大計,乃公事也。某豈能以私廢公?”“若以同室互斗,萬一清軍乘之,恐舉天國之君臣無葬身地矣。輔清豎子,不知大義,天下豈可以私憤而為亂者乎?”接著,他便分別派人函達原為楊黨的北伐大將李開芳和吉文元,勉以“顧全公義”,自己也從揚州起程,揮師北進。一場更大的內亂,就此消弭于未萌,林鳳翔的形象也顯得更為高大。
但作者并沒有使這個人物的性格簡單化。作品也寫他十戰十捷,取得了北伐戰爭的輝煌勝利以后,滋長了嚴重的驕傲自滿情緒,以致誰的話都聽不進去。結果,孤軍深入,在天津一帶被清軍僧格林沁、勝保等部四面包圍,全軍覆沒,給太平天國事業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
然而,林鳳翔終究不失為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當他在靜海地區面對數十萬清軍,四面受敵的嚴重時刻,他還是充滿豪情壯志,身先士卒,冒著槍林彈雨,勇往直前。中彈受傷以后,由于眾寡懸殊,亦恐被俘受辱,拔劍自刎而亡。真是生得光明磊落,死得壯烈英勇!
藝術形象是現實生活的集中和概括,現實生活中的英雄是充滿血和肉的活人,他既生活在受一定生產力制約、一定階級意識支配和舊的傳統思想影響的現實社會中,就不可能是純而又純、完美無缺的 “圣人”。《洪秀全演義》的作者,在這里不僅寫了林鳳翔躍馬橫刀、沖鋒陷陣的英勇行為和忠貞不渝、明達無私的高風亮節,而且寫了他喜功好勝,由勝而驕,因驕致敗的嚴重缺點和錯誤,以及最后身陷重圍,深悔前愆,但仍堅強不屈的可貴品質。這就使得林鳳翔那沉毅勇決的英雄性格分外真實可信,富有藝術魅力。
李秀成是作者著力描寫的形象。在他出場以前,通過石達開的談論與推薦,便已在讀者心目中造成了 “此人不同尋常” 的印象。他原名守成,十三歲時要求父親另改別名,理由是“兒愿為開創英雄,不愿為守成人物”。及長,其父每欲為之婚娶,他答道: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終不娶。這些,都表現了他自幼胸懷大志,抱負不凡的特點。金田起義不久,他和石達開縱談國事,一方面認定洪秀全是當今第一位英杰,同時又指出他易于“茍安”的致命弱點 (而這,正是后來導致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充分表現了他超凡的識見。他一到太平軍,便看出洪秀全“多疑”的特點,堅決不“驟居參謀一席”,而愿“在行伍間”“先立功勛”,以“動彼而堅后來之信任”,這進一步表現了他的知人之明和自信。出奇制勝取柳州,他初露頭角。衡州一戰,大敗曾國藩軍; 諫阻蕭朝貴追敵,蕭不聽而遇伏殞命: 顯示了他出眾的軍事才能。漢陽激戰,親自擂鼓催進,子彈洞穿左臂,“忍痛擂鼓愈猛”,表現了他無比的堅強與勇敢。定都金陵后,力主乘勝前進,以“傾國之眾”“會攻北京”——斷清妖之首而定天下,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堅決反對“同室操戈”,楊秀清屢用爵祿籠絡,他不阿附;石達開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不跟隨出走: 表現了正直無私的可貴品質。他知人善任,治軍嚴明;凡攻城,先“與諸將透商”;每得地,必賑濟災民;優待降將,禮葬亡敵;所過之處,百姓“多具香花迎接”。天京事變,東、北二王被殺,翼王帶兵西走,天朝元氣大傷,他受命于危難之際,奔走于京城內外,一柱擎天,力挽頹勢。雖遭安、福二王妒忌排斥,仍負重致遠,委屈求全; 屢受天王無理切責,始終忠心不貳,鞠躬盡瘁。這是集古來將相之長于一身的人物。
小說中的韋昌輝與歷史的真實出入很大。但作為文藝作品,這個毀家赴義,舍身殉國的豪俠之士的形象,寫得鮮明突出,躍然紙上; 特別是他最后為國自處一段,情詞悱惻,相當感人。其他如足智多謀的錢江,見義勇為的馮云山,驕桀忌刻的洪仁達等形象,都給人以深刻印象。作者寫洪宣嬌的筆墨不多,但她那躍馬登城,搴旗斬將的颯爽英姿,也使人不能忘懷。比較起來,石達開的形象稍顯遜色。歷史上的石達開,在太平天國的領導集團中是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他文武兼備,多謀善斷。太平軍自永安至金陵,“與清軍大小數百戰,獨達開所部未嘗挫”。九江之戰,以窳船楛炮勝強敵,覆湘軍水師,幾擒國賊曾國藩,威震全中國。出巡安慶,問民間疾苦,百姓安之。軍入江西,沿途伐罪吊民,四方望風歸附。天京事變,楊、韋構禍,自殘手足,誅戮無辜,他起兵靖難,合朝歡騰,同舉輔政。然竭忠見疑,被迫出走,孤軍奮戰,勢窮力屈,卒為 “舍一身以全三軍”而自投清營,受審時痛斥清廷無道,敷陳革命宗旨,“臨刑之際,神色怡然” (見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等)。小說雖然也說他 “識略蓋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等等,但內容不夠充實,缺乏生動具體的描繪,他的英雄才略也沒有得到充分表現。這可能和作者著重在刻畫李秀成的形象有關。不過,第三十回寫他在刀光劍影中詩章卻敵,卻頗顯其卓犖不群的英風豪氣和雍容儒雅的儒將風度。
洪秀全的形象雖不比實際生活中的洪秀全更高更典型,但也有他的特點。在中國古來許多演義小說中,人物性格是缺少發展的,而這部作品中洪秀全的思想性格卻隨著他的地位的變化而變化。起義之初,他深痛政治之黑暗,怒斥朝廷之無道,高舉義旗,吊民伐罪,確是中國億萬被壓迫勞動人民的代表。“英雄一慟氣將絕,何時劍濺匈奴血”的慷慨悲歌,表現了他的英雄懷抱和氣概。假傳道之名,號召群眾,聯絡同志,創建義師,表現了他的宣傳和組織才能。“計賺楊秀清”,“義說黃文金”,表現了他過人的聰明才智。師奉錢江,兄事云山,識羅大綱于綠林之中,拔石達開于江湖之上,折節下士,愛才若渴,表現了他領袖的器度和識略。金田發難,首戰大捷,表現了他的指揮才能。身入囹圄,傲然不屈; 攻城克敵,親冒矢石,表現了他無私無畏的英雄本色。總之,洪秀全在前期不愧是一位農民起義的出色領袖。可是,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太平天國的建立,洪秀全當上天王之后,他的思想性格的消極面突出起來。表現為政治上缺乏遠見和進取心,茍安保位的思想日益嚴重; 過去許多優秀的思想作風急遽消失,禮賢下士代之以寵信洪家兄弟,從善如流改變為拒諫飾非。他堅持封王定爵,種下后來諸王爭權內訌的禍根; 不及時全力北伐,致使清廷重振旗鼓,合圍金陵; 斷事不明,釀成 “天京事變”; 為保金陵小朝廷的帝王生活,他又疊詔召回李秀成皖贛之師,致中曾國藩“聲東擊西”之計,九江陷落,武昌、安慶相繼失守;聽信兩兄讒言,一任其對深孚眾望的翼、忠二王誣陷迫害,使達開遠奔,秀成不能盡其用心……小說雖然沒有寫完,但太平天國之失敗已成必然之勢。在這個時期產生這樣一個人物,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的。當時,中國社會雖然已經進入近代,但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還很幼弱,中國的資產階級還沒有登上政治舞臺。洪秀全還只是一個農民階級的代表,他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太平天國事業的成功和失敗,歸根到底與這個階級的歷史局限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偉大的人物固然 “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但他決跳不出歷史為他建造的舞臺! 小說的作者在描寫中雖然有不少具體情節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但總的來看,還是反映了這個歷史人物的面貌的。
本書另一特點是寫清朝官吏也不簡單化。一是他們并非鐵板一塊,常常為了個人利害發生矛盾,或爭權奪利,不相統屬; 或以鄰為壑,頓兵觀望……二是他們各有其反動的特點,如陸建瀛昏憒無能,溫紹原“善于守御”,胡林翼“精干”而自負,張亮基平庸而“謙抑”,鮑超勇鷙兇殘,塔齊布強悍健斗,王有齡“機警”且“治軍有恩”,向榮“短于機謀”但“勇于爭戰”,左宗棠專權好勝而“頗有決斷”,曾國藩虛偽而很有一套籠絡人才的本領。這就擺脫了敵人都是青面獠牙的鬼怪那種模式化的寫法,也避免了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地提到的中國古小說中 “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缺點,從而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
《洪秀全演義》是一部以太平天國起義為題材的歷史小說。由于作者有意識地把它看作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工具并主要是根據民間傳說創作而成,書中不少具體情節不符合歷史真實。如關于清廷宮闈秘事、天朝政治設施以及楊秀清、錢江等的許多描寫,就與實際事實的距離較大。即便所引的詩、文、詔、檄,雖有根據,也未必可靠。比如第三十回寫的石達開《答曾國藩五首》,雖然自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發端后一些詩話、野史、詩文鈔等競相轉載,其實這是高天梅的偽托。當然,小說不同于史書,自不必事事屬實,《三國演義》并不因為它 “七實三虛”而有損它的光輝。
小說的主要缺點是太平天國起義反封建統治的思想為狹隘的種族主義所掩蓋。強調反滿而忽視反封建,這可以說是清末許多資產階級革命派作家作品的通病,《洪秀全演義》也不例外。在藝術上,粗線條的敘述多于具體的描寫,有些地方模擬《三國演義》、《水滸傳》的痕跡太顯。如寫洪仁發執意要跟胡以晃去桂平縣牢里救洪秀全的一段對話,與《水滸傳》第六十一回李逵堅決要跟吳用去北京說盧俊義上山的描寫,幾乎如出一轍。
上一篇:《泣紅亭》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活地獄》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