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晚宜春暮,風軟上林朝。
對酒近初節(jié),開樓蕩夜嬌。
石橋通小澗,竹路上青霄。
持底誰見許?長愁成細腰。
明代湯顯祖的名作《牡丹亭》中《驚夢》一折,寫到深閨少女杜麗娘偶然于一個春暮時分來到花園,面對群芳爭艷的旖旎風光,原本是歡歡喜喜,忽然間愁緒滿懷,感覺到青春生命的自我覺醒和熱烈沖動,產(chǎn)生了一種不可遏制的欲望。她唱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園!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以前的文學中,有沒有這樣的表現(xiàn)?自然,像湯顯祖那樣,寫得如此明確而熱烈,是沒有過的;但類似的情調(diào)乃至構思,卻早在王訓這首《獨不見》中就已出現(xiàn)。甚至,還可以說,因為湯顯祖偏愛六朝文學,他很可能讀過這首詩。《獨不見》為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習慣上是寫“傷思而不得見”之情(《樂府解題》)。王訓的詩,與題意既有切合之處——表現(xiàn)女子孤獨的春思,又略有不同——詩中的主人公,并沒有一位具體的思念對象。正是這一點不同,造成了新鮮的意境。
開頭二句,點出時間、地點:正值暮春時節(jié),又恰在黃昏時候,柔和的風吹拂著林苑。上林,漢代著名宮苑,在長安西北,后世常用以代指一般華麗的園林。用“上林”這個詞,詩人暗示我們:住在這里的,是一位高貴的女子。在這二句交代性的描述中,作者同時已經(jīng)在渲染一種艷美的色彩和氣氛。“日晚宜春暮”,“宜”字是有些強調(diào)的,突出了“日晚”和“春暮”二者的組合。春暮固然是群芳即將凋零的時節(jié),卻也是春色最為秾艷的日子。將暮春景色置于黃昏,添上一層朦朧,豈不更是動人?所以說“宜”。下一句再補足:這一片黃昏中的暮春景色,并不是普通的山林平野,而是一處華麗高貴的園林,那自然是奇花異卉,觸目皆見了。寫風著一“軟”字,既說明風的溫和,亦暗示這風使人懶散。總之,開頭二句,已經(jīng)有了濃厚的嬌艷氣息。
時是良辰,景是美景,人呢,用這氣氛來襯托,自然是一位佳麗女子。那就不必多說,三、四句直接寫她的舉動。這是一聯(lián)對仗,要合起來讀。她把著酒盞,推開樓窗,欣賞著嬌美的夜色。“初節(jié)”,指春天,因其為四季之始上文已有了“春”字,這里換一個詞,避免重復。酒的作用,在于進一步濃化詩中的情調(diào)。三杯兩盞,紅暈生頰,這女子也便艷如春花,搖曳如軟風,朦朧如夜色了。六朝人寫詩,在“艷”字上是毫無忌避的。“開樓”見到什么?詩人沒有具體寫,用了一個奇妙的句子,從主觀感受上加以概括,謂之“蕩夜嬌”。“嬌”一作“謠”,那是說開窗聽到遠處有人唱著小曲。大約,有人認為“嬌”和“蕩”配合不起來,就改成了“謠”。這一改,變得平庸無奇了,破壞了詩意。其實,“嬌”又何嘗不能“蕩”呢?“蕩夜嬌”恰恰寫出了春夜的律動,那一片蕩漾的妖嬈,并且寫出了人心中的情思飄搖。湯顯祖《牡丹亭》之名曲《步步嬌》有云:“搖漾春如線”,正是同樣的筆法。或許,還是所來有自呢?
五、六句,順著人物的視線,拓展畫面:潺緩的溪水,從小小石橋下淙淙流過;竹林中曲折的小徑,泛著微微白色,通向遠處,消失在幽深的天幕上。這景象與前面所描繪的略有不同了:曰靜曰遠。從搖蕩的嬌艷到幽遠的靜寂,讀者感受到了什么?
收結的二句回到女主人公。“持底”,憑什么、用什么;“許”,如此。這二句好象是一聲長長的嘆息:我怎么才能夠、又讓誰知道自己是這付模樣:因為長久的憂愁,衣帶漸緩,腰瘦堪把?前一句中,寫了兩層:一是無法與人溝通,二是即使能夠與人溝通,也不知道和誰去溝通。這就表明,詩中的愁緒,并非是一般的相思之愁,而是被幽閉的女子的青春孤獨。她已為此困擾得久了,傷心得久了,仍然沒有解脫的辦法。生命的短暫已經(jīng)令人畏懼,女子的青春更其短暫,教她怎不哀怨?
這詩前六句,寫足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直到五、六句轉(zhuǎn)為幽遠,也只是“暗渡陳倉”,并無凄涼怨愁之感。及至推出結二句,境界方出,遂為全詩籠罩上一層哀婉情調(diào)。回過頭來仔細推究,原來是一片嬌艷春光,喚起了主人公生命意識的突跳!雖然,詩中的主人公,事先已是“長愁成細腰”,久為青春的孤寂所苦,同《牡丹亭》寫杜麗娘游園驚夢,于無意識中突然覺醒不同,但構思卻是非常相似的。詩人筆下,并沒有讓女主人公一開始就用一種哀怨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而是歡歡喜喜地欣賞春色。所謂“起于無作,興于自然”,一味寫來,應物便是,終于在結尾處意緒突轉(zhuǎn),觸先感隨,發(fā)為長嘆。而先前光色之艷,此時全成為春思之情的襯托。筆法的巧妙,實是令人贊嘆。
南朝有不少出色的詩作,只是因為人們喜歡用狹隘的觀念去評價,遂長久埋沒無聞。比如說,“綺艷”是許多人用來否定南朝文學的一個重要理由,而很少有人想到:詩可以樸質(zhì),可以粗豪,為什么就不可以綺艷?這首詩顯然是很綺艷的,卻未必不佳。
上一篇:《獨不見·劉孝威》原文|賞析
下一篇:《獨酌謠四首(其二)·陳叔寶》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