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三俠》
【本書體例】
高陽著。約30萬字。臺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5月版,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年8月版。
隋朝末年,荒淫無度的太子楊廣逼奸母妃不成,遂下毒手,害死父皇文帝。諸忠臣按文帝遺囑行事,不意事情敗露,皆遭楊廣殺戮。隋煬帝為滿足其淫欲,又下令開鑿大運河,游幸江都。此時,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各路英雄都伺機而動。楊廣不敢北歸,命大司空楊素留守西京長安,平定叛亂。楊素大權在握,便驕橫起來。
這天,京城俠士李靖拿著一篇謀策來見楊素。楊素徒有好士之名,實際上傲慢無理。李靖當面諷勸楊素不應使天下人大失所望,又與他談起山川地理,兵家要勢,楊素竟昏然睡去。李靖十分痛心,直言挑明楊素應取代失民心已久的隋煬帝,執掌天下。楊素雖不用李靖之策,心中卻也暗暗吃驚,覺得此人不可放過,遂起殺心。幸有楊素身邊一執紅色拂塵的侍女用話語轉圜,李靖才暫時脫身離去。
李靖回到客棧,夜半氣悶難眠,忽然聽得有人敲門,原來是那位紅拂侍女,自稱張出塵,急告官府侍衛緹騎已經出動,前來捕殺李靖。張出塵又用盜來的金牌賺開城門,與李靖飛騎逃走。官府又派出高手堵截擊殺,經人暗中掩護,才使兩人化險為夷。儒士、女俠患難與共產生了似海深情,終于結為琴瑟之好。他們聽說山西李淵頗有盛名,決計前往投奔。途中遇到一位胡須滿面的豪俠虬髯客,正是紅拂女的義兄。他久有逐鹿中原之心,已聯絡十數萬人,即將起事。三人一同前往山西太原,探聽李淵虛實。
見到李淵之子李世民后,虬髯客大吃一驚,覺得此人氣度不凡,禮賢下士,天下非此人莫屬。然而他又不甘心將爭奪天下的壯志拱手相讓,陷入了矛盾的苦惱中。李靖卻決意輔佐李世民,以成王業。虬髯客面對李世民的熱情相招,終不愿寄人籬下,堅求離去,別尋發展。紅拂女俠只能追隨夫君李靖,望著義兄的背影,無限痛苦。
在推翻隋朝的大搏斗中,李靖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屢獻妙計,立下了累累功勛。在他們危友之際,常常得到虬髯客的幫助和指教。
十年后,李世民削平群雄,建立大唐帝國。一天,虬髯客忽然前來看望李靖與紅拂女俠,才知道他已帶甲兵十萬、戰艦千艘,渡海進入扶馀國,平定動亂,登基為王。幾人正欲歡暢談飲。不料李世民聞知,派人召見虬髯客,虬卻不愿相見;李又派人堅請,并以國禮相待。虬髯客看出李世民雖表面上禮遇有加,實際上對這個不愿臣服的人疑慮在心,便慨然離去。李靖、紅拂女嘆息一番后,心頭的惆悵之情久久不能平靜。
本作品的素材,取之于膾炙人口的唐人傳奇小說虬髯客、紅拂女與李靖的故事,見于《太平廣記·虬髯客傳》。大意是:隋末有西京人張仲堅,行三,髯赤而卷曲,故號虬髯客,有才略。于旅舍遇李靖與紅拂女,與紅拂認為兄妹。見秦王李世民,稱李為“真天子”,難與爭鋒,因而離去,盡以其家所有贈李靖。臨行對李曰:“此后十余年,東南數千里外有異事,是吾得意之秋。”唐太宗貞觀年時,傳言有人以海船千艘,入扶馀國,殺其主自立,疑即虬髯客。唐以后,這則故事被廣泛改編為戲曲、小說流傳,風塵三俠也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俠客而榜上有名。
高陽先生擅長創作歷史小說,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本書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書中在原素材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生動的人物性格描寫,使三俠在豪俠的共同點中,表現出各自迥異的深湛內涵。
以歷史題材創作俠情小說,已是現代武俠小說的一個傳統。民國前期,以趙煥亭、顧明道、文公直為代表的“歷史武俠”派,著有不少寫實的作品。至五、六十年代,臺港武俠小說家蜂起,但限于歷史學識,歷史題材的創作卻比較冷淡,多向愛情,奇幻的領域尋求發展。
本書塑造人物的特點之一,是擺脫了舊式俠客作為輔佐明君忠臣的政治地位窠臼。過去的英雄豪杰,縱不去做清官賢主的助手,匡扶正義,也只有占山為王,獨立一方,以不受人羈縻為大志。本書中的虬髯客,既具武技超群,才略過人,豪爽任事的俠義特點,更有遠大的政治報負。在天下紛亂的隋朝末年,他蓄兵養士、注目時勢,準備奪天下而為主。與同為三俠之一的李靖相比,他的韜略、胸懷是李無法望其項背的。李靖雖在群雄竟起的亂世中不甘寂寞,也僅是欲得明主而隨之。所以游說獻策楊素于其先,感恩知遇李世民于其后。尤其在三俠同見李世民后,兩人的性格沖突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較量,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中俠士風格的異化和迸發。若論富貴與成名,兩人若輔佐唐王成大業,王侯將相,當可立致,已是多少有志事業的俠士可望而不可及。但虬髯客竟不為所動,“寧為雞首,不為牛后”,甘愿自己打下江山,去做小國之君。這種思想境界,已不是權衡功利后可以達到的,而集中反映了大丈夫處世行事,不以功成名就為最終目的。但求一展胸臆、盡情發揮的俠義性格頂點。與虬髯客相比,李靖雖然不失為傳統之俠,但畢竟囿于舊俗,安于舊式的“士為知己者死”道德倫理,形象不免黯然失色。
作者在歷史素材之外,更安排點綴了許多增色添輝的情節,使俠義之情始終貫穿全書,有別于一般的歷史或武俠小說。如最后結局,虬髯客潛回中土,欲與李靖、紅拂一敘為快,竟因李世民的猜忌而不可得,終快怏而去。一方面從側面刻劃了帝王之才與豪俠之才的同異,一方面點出了中國社會中最終不能容納俠士的必然歸宿。可謂畫龍點睛之筆,是原作所沒有的悲劇性人格體現。讀之,令人唏噓不已。
高陽
本名許晏駢,字雁冰。浙江省杭州市人。1923年生于一個前清名臣世家。臺灣著名歷史小說家,曾任臺灣《中華日報》總主筆。自二十五歲起寫作小說,尤以寫實的歷史小說見長。著作有《風塵三俠》、《草莽英雄》、《李娃》、《乾隆韻事》、《明末四公子》等幾十部。海內外享有盛名。
上一篇:《風云雷電》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風雨雙龍劍》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