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劍神俠》
【本書體例】
鬼谷子著。40萬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2月版。
黨劍秋剛剛滿月,全家人就被江湖上號稱“殘月”的女人殺害。“神州三絕”尹漢書、白玉玫夫妻和蕭良收養了他。三人又與執掌著“天下第一劍”黃龍劍的白衣秀士約定,共同傳授黨劍秋武功,使他得報殺親之仇。黨劍秋十歲時知道了自己的悲慘身世,此后,他刻苦學藝,十六歲時,掌握了四位師父的全部絕技。
白衣秀士見黨劍秋已經學而有成,便命他下山,先取出寄放在武當掌門松鶴道長處的黃龍劍,然后代自己去祝融峰參加十年一度的比武大會。黨劍秋也要尋找殘月報仇。他帶著師妹尹冬梅送他的訂情物紅寶石戒指和師父們的殷切希望,獨自出山闖蕩江湖。黨劍秋剛到祝融峰,就遭到崆峒派列缺觀主的偷襲,在迎戰時使用了師門絕技,贏得了“玉掌碎劍”的稱號。在比武大會上,少林寺映竹大師建議道:洪澤湖底的陸沉湖“白城”中“有一部使武功可臻化境”的奇書,“明年的今日,誰能取到這部白城奇書,即為這次天下第一劍的執掌者;在這一年中,仍然由原主黨劍秋暫管。”同時告訴諸雄:為奪此書,西南大魔頭“半苗半漢的老怪物瓠犀”已到達中原。眾人同意了映竹的建議,紛紛奔往白城。
此時江湖出現了一位能以絕技“般若神音”制敵的嬌美姑娘計小薇,她很愛黨劍秋的高超武功和出眾人品,便設計謀以自己的貼身寶劍換下了黃龍劍表明心跡,黨劍秋心中只有尹冬梅,對計小薇所表示的愛慕之情置若罔聞,何況他下山后所要做的兩件事——保住天下第一劍和尋找殘月——均無著落。黨劍秋歷盡艱辛找到“白城密圖”,消息飛快傳開。兇狠的瓠犀設下“迷霧陣”,企圖殺人奪圖,黨被善良的銀珠姑娘救出。
白衣秀士去世后,尹冬梅四處奔波,終于找到黨劍秋。計小薇得知尹是黨的未婚妻,頓生妒意,意欲殺她,但冬梅的純潔與摯著使計深為感動,二人結為莫逆。不久,神丐姥姥告訴黨劍秋:殘月已離開江湖多年,她隱居的地方只有住在邊疆的金鈴羽士知道。
群雄在洪澤湖展開爭奪奇書的激烈戰斗,尹冬梅與白玉玫生死不明;黨劍秋被瓠犀抓獲,身負重傷。當幾位高手找到那部書時,發現記載武功的部份已不翼而飛。計小薇將昏迷不醒的黨劍秋救回自己家中——位于邊疆的“紫薇山莊”。黨、計誤以為冬梅母女已死,遂訂了婚嫁之約。不料小薇之母計紫薇聞訊怒不可遏,堅決不允。小薇氣憤之極,與母親斷絕了關系,隨黨劍秋前去尋找金鈴羽士。
萬萬沒有料到,兩個年輕人從金鈴羽士處得知:計紫薇便是當年的“殘月”,她因愛上了中原俠士黨金誠,離開丈夫金鈐羽士和女兒小薇,但黨金誠已有家室,殘月忍受不了這既成事實,便制造了那起流血事件。計小薇急忙趕回家中,發現舊居被焚,母親已經離去。五月一日,江湖上的英雄好漢齊聚武功山,黨劍秋見到情逾生母的白玉玫和從不曾真正忘卻的師妹尹冬梅,他已經知道了父母的死因,感到向殘月報復是不公正的,決定侍奉養母退隱。計小薇也陪母親與會。計紫薇向黨劍秋痛下殺手,小薇以身相護,臨死前聽到母親痛苦地呼喊道:“你們是同父異母的姊弟!”
黨劍秋被公推為天下第一劍的新執掌者,曾一度領袖武林的玄妙真人鄭重宣布:“憑仁義而取得天下第一劍領袖江湖武林地位的,你黨劍秋還是第一人。”在今后的十年中,是有責任和義務“為江湖主持公道。”
《絕劍神俠》一書,描寫了黨劍秋由孤兒而成為以仁義領袖江湖武林的少俠的經過,圍繞著這個人物衛冕天下第一劍執掌權和欲報父母被殺之仇兩條線索,不僅展開了正義與邪惡的斗爭,而且越來越尖銳地提出了一個難以解脫的問題:正義人物的復仇,是否就是正義的復仇?黨劍秋一家人雖被殘月殺害,其原因卻是他的父親黨金誠律己不嚴。這使黨劍秋、“殘月”計紫薇以及天真的計小薇都陷入難以擺脫的困境中。而黨劍秋與小薇的姐弟關系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使讀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必須做出妥當的選擇。因此黨劍秋和紫薇母女的舉動便引起人們的深切關注。黨劍秋最終沒有以無敵的武功報仇,但他的仁義之舉卻贏得了人心,映竹大師對此有個公正的論斷:“依近年來黨少俠在江湖武林中的事跡來看”,“論武功、論德行,除了他玉掌碎劍黨劍秋之外還有別人嗎?”以仁義得以領袖武林,師父期望于他的執掌“天下第一劍”之事,順理成行。
作品也圍繞著黨劍秋的活動,歌頌了白衣秀士與神州三絕的見義勇為,贊美了尹冬梅純樸而堅貞的愛情,譴責了以瓠犀為首的江湖敗類為爭奪秘籍所做的傷天害理之事,是非分明;另一方面,“混世魔君”由于被黨劍秋所救,變惡為善,“金獅幫”從與“天下第一劍”為敵而能被正直俠士所為感召,都反映了作品的鮮明傾向。對計小薇母女的作為既有批判,又有同情,在描寫人物復雜心理方面也比較成功。
此書的缺點一是枝生蔓長,與主題主線索無關的情節與人物比比皆是,且冗長無味,以致沖淡了原有的氣氛;二是人物形象前后不一,最為突出的是計紫薇,開始時被描繪成一個奇淫奇惡的人物,后面卻將她寫成一個既癡情又懂得人倫廉恥的復雜女性,與前面所述形象殊不相符,因而讀來頗感難以接受。
上一篇:《絕代梟雄》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絕塞傳烽錄》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