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俠女》
【本書體例】
趙和琪著。23回,24萬9千字。明天出版社1985年4月版。
清,咸豐年間,泰山黃風(fēng)寨石匠劉秀勇、劉季勇兄弟,為給父親報仇,聚眾起義,并想?yún)⒓幽碥姟2幌耄捎诋?dāng)?shù)貝汗鬣嵙涟膊宓募榧?xì)告密,黃風(fēng)寨被官兵燒殺搶劫一空。起義失敗,大哥秀勇犧牲,二弟季勇因事先攜侄女大鳳與捻軍接頭而得以幸免,其妻素娟與女兒二鳳卻被鄭亮捉住,看押之中被來泰山找劉家兄弟的捻軍沃王之女花姑姑所救,從此二鳳成了花姑之徒。
七年之后,曾隨二叔幸免于難的大鳳,聽從二叔臨死時的囑托回到泰山。武功學(xué)成的二鳳也伺機(jī)報仇。姐妹二人幾次相遇,都因大鳳身著男裝而未能相認(rèn)。二鳳幼稚直爽,一心只想砍殺仇人的腦袋,可是大鳳卻細(xì)致沉穩(wěn),有膽有識,血洗仇家對她來說是舉手之勞,可是大鳳向往的是百姓警醒。家仇易報,民恨難消,必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數(shù)次邂逅,姐妹二人終于相認(rèn),二鳳決心聽從姐姐的安排,不再一味魯莽行事。她們利用當(dāng)年陷害劉亮的鄭亮、胡文辦、徐參軍和房知縣之間的明爭暗斗,設(shè)下巧妙機(jī)關(guān),出奇制勝,借惡人之手除掉惡人,讓房知縣當(dāng)眾驚瘋,終于使民心大快,為黃風(fēng)寨當(dāng)年屈死的眾鄉(xiāng)親們報仇雪恨。
世道難平,兩姐妹大仇已報,于是雙雙出走,參加了義和團(tuán)。
《泰山俠女》,是一部講復(fù)仇的書。
當(dāng)年有個眉間尺,為父報仇,不惜先砍下自己的腦袋,以換取仇人的腦袋,他所遇見的那個復(fù)仇俠士,為替人復(fù)仇,也不惜先弄下自己的腦袋,之后換取仇人的腦袋。腦袋一掉,恩仇泯滅,于是眉間尺居然可以和自己殺父仇人的腦袋合葬一起。可能從那以后,如果不讓對方的腦袋搬家,似乎就不能叫復(fù)仇,最最痛快的復(fù)仇,也就是“蹭”的一家伙削掉仇人的頭。
《泰山俠女》中的二鳳,亦懷有如同眉間尺一般的殺父之仇,所以雖然她小小年紀(jì),也就知道了該怎樣去復(fù)仇。尤其是一方是惡貫滿盈的知縣、參軍、把總,另一方是飽受欺凌的鄉(xiāng)民,這在許多人看來,暗殺,實在是一種正確的方法。
然而偏偏有人不這么認(rèn)為,這就是二鳳的姐姐大風(fēng)。大風(fēng)回到泰山,見到親人,本來應(yīng)該是與二鳳并肩,憑借兩人出眾的武功,一齊殺死惡霸狗官,出一口胸中惡氣的。可是她的行為偏偏不能讓二鳳理解,一味的晝伏夜出、喬裝改扮,與那胡文辦、徐參軍居然還攪在一起,難怪二鳳屢屢懷疑大風(fēng)是不是已將家仇忘記,在外這么多年將心思變了。
其實這實在是委屈了大鳳。她當(dāng)年因隨叔父與捻軍接頭而免遭暗算、流落他鄉(xiāng),可是她的父母卻都死在了黃風(fēng)寨的屠殺之中。在外這么多年,叔父季勇一時也沒忘記囑咐侄女要記住復(fù)仇,要回泰山為爹娘雪恨,她練就一身超人的功夫,就是為了有這么一天,更何況她本是貧苦山民之女,又曾參加過捻軍,無論如何是與房知縣一伙走不到一條路上的。
然而她也沒有忘掉叔父臨死時的特別囑托。他對她說,江湖是夢場、俠義為虛幻。家仇好報、民恨難消;民恨不消,世道不平;世道不平,縱然有渾身解數(shù),也萬難救民于水火。這種思想強烈地影響著她,支配著她的行動,所以雖然她幾次得見仇人之面,可都是強壓住那拔劍砍去的沖動,依然平靜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她畢竟外出闖蕩了多年,黃風(fēng)寨的慘遭屠殺,捻軍的最終失敗,使她具有比二鳳更深遠(yuǎn)的目光,心深則性格沉穩(wěn),她從不輕舉妄動,魯莽行事。她內(nèi)心深處有自己的思想。她認(rèn)為以一劍復(fù)仇固然痛快明了,然而殺人是易事,但人死了,就失卻任何意義了。人們也許會暗中猜測這些人死于江湖仇殺,也許是惡人至殘,總之流言蜚語一定會影響這惡有惡報的效果,下一任知縣、參軍也不一定會吸取教訓(xùn)。因此,關(guān)鍵在于醒世,如何除去這些惡人,如何才算真為死去的眾鄉(xiāng)親復(fù)仇,都要對這泰山腳下的百姓有個交待,只有民恨得以消除,百姓從愚昧中警醒,他們才能再不受這些惡人的欺凌。推而廣之,民強才能國強,倘若所有的百姓都從愚昧中醒來,人人都能明辨是非,主持公道,一呼百應(yīng),那么這種力量豈是刀劍能夠比得上的?所以刀劍的作用小,人心的作用大,萬不可以圖一時痛快而放棄了這樣一個絕好的醒世時機(jī)呀。
這樣一番深義,豈是二鳳一時能明了的?她實在還是年紀(jì)太小一些了。難怪她對姐姐的遲遲不動手產(chǎn)生了不滿呢。幸而她們是血肉相關(guān)的姐妹,大鳳又有著殺父殺母的血海深仇,若換一個略差一些的外人,二鳳真是絕不會聽任這般的。
所以當(dāng)年莊子說過,庶人之劍,其力是微小的,憑借一時之勇,于社會民眾的作用是太小了。所以大鳳的叔父季勇臨死時嘆道:江湖是夢場、俠義為虛幻。那些自恃武功出眾的英雄們,自以為能夠在江湖上行一番事業(yè),賺得個俠義空名,事實上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是多么渺小可笑呵。
大鳳能夠懂得這番道理,實屬難得,難怪她在行事之上總比別人高一籌。比如在對待胡文辦的閨女的態(tài)度上,雖說二鳳要斬草除根,殺一儆百的作法實在過火,可是不予理睬,將她還給胡家也可算仁至義盡了。幸而大鳳懷抱醒世救人之念,才將她帶出虎口,使她明白了不少道理,終于從一個柔弱愚氓的小家碧玉、脫胎換骨成了一位義軍女首領(lǐng)。其實象胡家姑娘這樣的人,就是尋常百姓的象征,他們雖良知未泯,卻都軟弱可欺又目光短淺,無力懲惡向善,只有隨波逐流。只有拯救警醒了這樣的人,悲劇才會少一點發(fā)生。如果江湖俠義之人,都能有如泰山女俠之遠(yuǎn)見之心胸,那么刀劍武功終會不用來殺人而用來健身了。
真是江湖是夢場、俠義為虛幻。
上一篇:《河朔七雄》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洞蕭醉花蔭》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