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圖劍影》
【本書體例】
王秉福著。2萬字。載《晉陽文藝》1985年4月號。
清末,日寇欲奪山西晉祠以西三十里處天龍寺的傳世之寶千手金佛。天龍寺住持本明大師星夜召集眾武林高手共議護寶之策。議論間,“神扇子”董躍鵬驀地竄出門去,躍上西廂房,追一黑影至五、六十米處,大喝:“是朋友請慢行,留下姓名!”那黑影反而逃得更快。董躍鵬大怒,左手揚出三支鋼扇,直取對方要穴,竟了無聲息。躍鵬自知遇到高手,忙回寺院報知本明大師。
兩位長白山蓮花寺的云游僧人來到寺院。寒暄過后,二僧欲瞻仰千手金佛,本明大師婉言謝絕。是夜,月色朦朧,西峰石窟處傳來“咔嚓”之聲。張進、鄧興趕到時,十三尊石像的頭已被人用鐵沙掌掃去一半。正待追趕,峭壁上跳下一人擋住去路。與此同時,大佛閣沖天火起,鄧興前去搜尋縱火者,忽覺腦后生風,閃身躲過三支袖箭,轉身見“汾河二鬼”殺來。二鬼笑道:“除非將千手金佛獻出,否則此仇難了!”鄧興大怒,數招之后,侯忠斃于掌下,再看侯杰,早已不知去向。黃林道長救下張進,疾驅“神彈子”至柳溝方回。
本明大師與五義在小佛閣守護千手金佛,忽聽“哎喲”大叫,一云游僧倒地呻吟,正待救時,另一僧殺出,原來二人是日夷所扮。二僧一死一逃,待本明大師與五義再進佛閣,千手金佛已不翼而飛。
董躍鵬追蹤千手金佛至洪溝鎮外,打散惡徒,遍搜箱籠,只有石佛頭像,卻不見千手金佛。
云游僧左藤此刻商人裝束,正押馬隊載金佛行進在山中。醉閻羅李克武兄弟半路截殺奪下金佛。正待起身之時,朝廷鷹犬“乾坤袖”泓宗跟蹤而至,打退二李,搶得金佛。本明大師、黃林道長及時趕到,佛門敗類,武林叛徒受到嚴懲,千手金佛終于奪回。眾武林義士喜氣洋洋,護送傳世之寶,策馬向天龍山奔去。
在將將兩萬字的篇幅里,敘述了一個曲折動人的護寶故事,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情懷。作品險象環生,疑云陣陣,高潮迭起。作者不愧是一位講故事的能手。
巧妙的結構、生動的情節使作品具有高度的可讀性。作品精心的謀篇布局使讀者始終處在強烈的震撼和吸引之下,非一氣讀完不肯釋卷。這雖是對通俗小說的普遍要求,但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達到了這個標準。
作品一開篇,便點明矛盾的焦點,日夷勾結朝廷欲奪天龍寺傳世之寶——千手金佛。可謂開門見山,使讀者劈頭感到事態的緊迫,注意力被驟然吸引住。一場“護”與“奪”的斗爭即將展開。接著,“寺中密議”被賊人偷聽。董躍鵬驀地沖出屋去,疾追“黑影”不舍,卻被逃脫。作者在這里,使緊張的氣氛又增加了新的懸念。讀者正待了解下文,作者筆鋒一蕩卻到了太原城里巡撫衙門。鄧興、五義“夜探官衙”打探日夷與官府行徑時被發現,官兵追殺,險遭不測。正危急時,卻被一人救下。這里沒有懸念,作者卻賣了個關子,未交待救人者是誰,只道“這時五義和鄧興已經聽出是誰接應他們來了。”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去揣摩,去猜測。使讀者不僅僅被動地接受,而是調動起自己的思維與作者一起參與創作,增加了閱讀過程中的審美愉悅。
作者很懂得敘事藝術的規律,敘述中有張有弛。在一陣緊張的星夜追殺之后,把讀者帶進了天龍山清新寧靜的早晨。流水、清風,木魚朗朗,鐘聲悠悠。兩個云游僧人翩然來訪,一派平和景象。夜間的殺氣蕩然不見。然而在談話中卻暗藏機鋒。二僧人言語差遲,原來有詐。接著他們又欲瞻仰金佛,讀者剛剛寬松的心情又緊張起來。作者筆鋒驟變,“夜,月色朦朧,萬簌俱寂,突然,有幾條黑影行動如飛,竄上西峰。”接著便是一連串緊張而激烈的刀光劍影,暗器橫飛。這樣,情節的發展一陣緊似一陣,讀者的心情更是一陣緊似一陣。日間與深夜氛圍的對比,更突出了戰斗的緊張,事態的急迫。
小小的高潮過后,下面,作者慢條斯理地敘述了武林義士堵截千手金佛的兩個戰役。
“董躍鵬獨闖洪溝鎮”一節,為了緩解一下讀者緊張的神經,作者仍用輕松的筆調開始,類似曲中的插科打諢。寫侯杰逞威風欲賴酒賬,卻被董躍鵬指桑罵槐羞辱一頓,侯杰心知不好,急忙上路,又被董策馬追上,攔路截殺斃命。董躍鵬得勝,截獲箱籠,金佛似乎唾手可得,不想搜遍箱子,只有石佛頭,卻無千手金佛蹤影。
究竟金佛下落如何,迭宕有致的情節,引著讀者步入故事的最后高潮,更是疑云層起,巧扣連環,激動人心。蜿蜒古道,蔽日森林,左藤偽裝成客商押馬隊進山,一陣山歌傳來,林中閃出醉閻羅李克武、醉判官李克雄。二李善打醉拳,各自手持青銅酒壺、酒杯,兵器奇特,醉態可掬,緊張中夾著詼諧,刀光劍影中夾著嘲諷,二李似乎很輕松地戰敗了對手。索魂杯下左藤喪命,千手金佛就要物歸原主。乾坤袖泓宗的“沾衣十八跌”突如其來擊倒二李,輕取金佛。千鈞一發之際,黃林道長、本明大師趕到,一場激戰,泓宗落荒而逃,死于飛石之下。千手金佛安然無恙。
故事寫到高潮處,戛然而止,干凈利落。
作者掌握武俠小說的特點,在劇烈的動作中敘述事件,對人物幾乎不做任何心理刻劃,而是在事件發展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無論正面或反面人物,作者都沒有令其簡單地成為使用武器拳腳的機械人,而是讓他們各有各的行為軌跡和思想脈絡,在共性中注意表現人物的個性。
鄧興暴烈。聽到敵人的幾句話,便按捺不住,“氣得火冒三丈,七竅生煙”。他殺得起勁,聽到師兄的撤退信號,還要施一招“老鷹撲食”,把侯杰的兩指挫斷,并罵道:“先留你狗命一條”,然后才縱身而去。其火暴性格由此可知。
就是對反面人物,作者也未將他們處理成一色的朝廷爪牙,而給了他們各自的行為基礎。“汾河二鬼”是為報當年”一掌之仇”賣身投靠。“乾坤袖”是為得五臺山主持寶座,舍命效力。二日夷是為向天皇邀功請賞……
由于鮮明的思想脈絡和行為基礎,使得眾多的武林人物的各自性格特征較為突出地表現出來。
上一篇:《人猿奇俠》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傷情箭》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