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春園小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又名 《綠云緣》、《第十才子書》、《第十才子雙美緣》、《一笑緣》。題“吳航野客編次”,“水箬散人評閱”。六卷二十回。約作于清乾隆年間。有乾隆癸卯 (1783) 三余堂刻本,乾隆戊申 (1788)刊本,嘉慶辛未 (1811) 刊本,光緒丙子 (1876) 惟女堂刻本,光緒丙申(1896)古香閣石印本,光緒戊申 (1908) 中華圖書館石印本,進步書局石印本等。
小說寫明嘉靖朝光祿大夫曾青之女浣雪,字云娥,敏慧貌美,能詩會文,尚未聯姻。因父親與都御史蘇廷策有隙,遂致仕返浙江嘉興,不久病逝,又家遭火災,乃與母親投至舅父葉渡家。一日,云娥立蕉樓上,見隔鄰駐春園中一少年“姿灑潘安,神清司馬,心甚憐之”。因命婢女愛月探得少年乃已故兵部黃尚書之子黃玠,字玉史,并竊其《駐春園新稿》,“見字字金玉,篇篇錦繡”,愛慕益深。于是投帕贈詩,主動通情。黃生本由父母在日時與翰林吳干甫之女綠筠締姻,后父母相繼去世,吳公亦歿,吳夫人“欲將小姐擬配他人”。黃生全不以之為意,益勵志攻書。今見云娥投帕贈詩,為情所感,心心相映,以致神思迷離,荒疏舉業,秋闈失意,在所不惜。正當他們處在濃情蜜意之時,云娥舅父葉渡邊關失利遭擒,蘇廷策參以通謀叛逆,全家受株連,云娥母女先期得信,急避難于金陵年伯吳干甫家,吳夫人及小姐綠筠殷勤待之。黃生得知云娥入吳家,亦至金陵,但恨吳夫人曾對己悔婚,不愿入其門,乃賣身作奴,為吳鄰周尚書公子書僮,以便伺機接觸云娥。后幾經周折,得愛月穿針引線,竭力相助,終與云娥互通音訊。一次,黃生誤以綠筠為云娥,錯認投書,綠筠乃知云娥所戀乃己守貞待字十年之黃生,甚為痛苦。后由妒轉憐,“姊妹兩情殷齊消塊壘”,因相約效娥皇、女英。
周尚書聞知曾云娥才貌俱佳,待字閨中,欲取為媳,央吳夫人作冰,云娥母親允了親事。在此危急之時,云娥聽從綠筠和黃生的勸告,毅然與黃生攜婢愛月私奔,并在原來黃生所救之俠士王慕荊的協助下,隱居紫墨嶼。不料在他們出走之際,一盜入周府殺死一名家丁逃走,尚書告黃生通聯盜賊。黃生被獲,因懼供私奔會累及云娥主婢,直認劫殺。云娥為救黃生,直上公堂辯冤。太守代為輕罪,將黃生發配北軍。云娥母親面對既成事實,認了女婿。黃生修書托王慕荊送往同窗好友現已點翰林的歐陽穎,央為排解。不期慕荊途中遇盜,行李書信被竊,只得投大義山入伙,并被推為主帥。待黃生充軍路過,劫之。黃生遂易名李之華,與慕荊避居外鄉,發奮攻讀,次年中解元,主考乃好友歐陽穎,因居京師,以待會試。周尚書見子與云娥姻事未成,轉求綠筠為媳,遭到拒絕,恨之。乘奉旨揀選宮人之機,將綠筠列為首名,差官送往京師。恰黃生已中探花,奉旨回鄉畢姻,途遇綠筠,乃相率回京,得翁刑部相助,與綠筠完婚,又娶云娥為妻,納愛月為妾,三美團圓。夫婦居駐春園,感慨良深。后葉渡遇赦歸朝,黃生官歷禮部,復姓歸宗,二妻俱封,子孫富貴。
“傳奇關目總言情,離合悲歡閱變更。禮在自分奔與聘,盟存何論死和生。……”《駐春園》一開始,即開宗明義,指出這是一部“言情”小說,歌頌的是“盟存何論死和生”的愛情。為此,作者通過構思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表現出一種進步的愛情婚姻觀。
黃玉史與曾云娥是書中的男女主人公。他們隔鄰而居,一在駐春園,一在蕉樓,相對而視,一見鐘情。云娥先為黃生美貌所吸引,認為 “若得佳婿如其人,不負我生平憐才至意矣。但外貌雖可人,未知其實學何如”。接著讓婢女愛月竊得黃生窗稿,“只見字字金玉,篇篇錦繡”,終于發出 “人才之遇,自古為難。……倘不及時蘿附,不亦當前錯過乎”的感嘆。于是,志堅意決,由思想化為行動,羅帕題詩,拋給黃生,主動表達情意。這種由貌到才,層層遞進,只重人品,絲毫不考慮其它條件的愛情表現,對當時虛偽森嚴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無疑是一種大膽叛逆。作為閨中千金,有如此過人膽識,實是難能可貴,令人敬佩。黃生亦同樣,他一見云娥,即神魂飛越,如有所失。再見其投來錦字,更是為情所感,馳神癡想,以至秋闈落榜,也不以為意。可見此時對他來說,愛情勝過了功名。后來,由于云娥母舅家遭劫難,云娥與母親逃往金陵吳年伯家。他們的愛情從駐春園發展到金陵。黃生既不愿進曾對他悔婚的吳家,又想接近情人,不惜暫居人下,賣身為奴,到與吳家相鄰的周府當書僮。可謂費盡心機,執著追求。云娥在動蕩不安寄居他人的生活中,不僅沒有減弱對黃生的愛情,反而愿望彌深,情思更切,與黃生互致書信,頻繁有加。當母親要把她嫁給周尚書的兒子時,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她焦急、苦悶,甚至要以自殺表示對愛情的忠貞,后在黃生的啟發鼓勵下,勇敢地選擇了私奔的道路。不料黃生被捉,誤斷為殺人罪犯。黃生為了不累及情人,干脆屈認。而云娥為救黃生,便奮不顧身,毅然拋首露面到衙門為黃生辯冤。在這一對年青人身上,確實體現了一種“盟存何論死和生”的可貴精神。作者的指導思想很明確,認為:“事不蹈險冒危,竟為名教束縛,亦屬懦夫弱女。膽識雙絕,然后可行。”所以,將他們置于愛情的驚濤駭浪之中,經受一次又一次考驗。而每一次考驗,都使他們的思想性格得到升華,使他們的愛情迸發出耀眼的火花。小說通過他們的愛情故事,形象地告訴人們,愛情是人應該追求的美好理想。構成愛情的基礎是雙方才貌相當,而不是門當戶對,父母包辦。愛情的獲得,必須靠自己的膽識去爭取,其間無論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悲歡離合,都要勇往直前,矢志不二。小說不僅熱情歌頌了生死不渝的真摯愛情,而且寫出了主人公為愛情所作的百折不回的追求過程,正是其思想價值所在。在那個視愛情為“至下”的時代,這種愛情至上的思想無疑有著極大的進步性。
除此以外,小說還描寫了婚姻、功名和友情,從更加廣闊的角度反映了包括作者在內的封建文人的審美趨向和人生理想。這在黃玉史的身上體現得較為充分。他執著地追求愛情,當然值得贊賞,但一涉及到婚姻,那封建傳統觀念便馬上顯現出來。如從云娥信中得知綠筠仍等著他,就想到:“原來這段姻緣至今尚在,……若是兩美兼收,曷勝快意。”表現出以男子為中心的一夫多妻思想,不免輕佻庸俗。正由于此,小說最后未脫金榜題名,奉旨成親,一夫兩妻,富貴團圓的俗套。為了完成這一結局,作者不僅寫了黃玉史個人的不懈努力,而且寫了丫環愛月的穿針引線,朋友歐陽穎的熱心幫助,俠客王慕荊的知恩必報,通過友情的力量,從中起促進作用。并以周尚書的蠻橫自私,來反襯黃玉史由于重情好義而終能否極泰來。這里面,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功名。“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功名才能保證美滿婚姻的實現,這在封建社會確實大多如此。所以,小說的這些描寫,不僅概括了當時的歷史真實,也典型地反映了眾多科舉士子要求一夫雙美的婚姻、金榜題名和真摯友情三者俱得的社會心態,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在數量眾多的才子佳人小說中,《駐春園》是一部具有藝術特色的作品。作者深知窠臼難脫,頗有自知之明,曾謙虛地說: “蠅將驥尾還馳遠,葉襯花妍亦向榮。窠臼固知難脫俗,憑空撰出乞真評。”盡管如此,作者還是力求在藝術上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和個性。
在藝術構思上,小說以黃生與云娥、綠筠愛情婚姻糾葛為矛盾主線,以主人公在駐春園產生愛情始,到回駐春園畢姻終,前后照應,結構完整。次要人物的描寫,如丫鬟愛月的傳詩送柬,特別是俠客王慕荊的幾次出場,對整個故事的發展起著較好的銜接和推動作用。從總體看,小說未脫才子佳人、雙美團圓的傳統框架,但在矛盾沖突的設置上卻力求翻空出奇,出人意料。如黃生為了愛情,從公子妝為書僮,再由書僮成為罪犯,最后榮中探花,諸愿皆遂。云娥從自家投往舅家,再由舅家逃往年伯家,后又住進尼姑庵。人物身份與地點的不斷轉換,表明作者善于構思情節,編織故事,設置懸念,激化矛盾,使小說富有戲劇性。目的在于突出歌頌“盟存何論死和生” 的真摯愛情,從而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在人物刻劃上,作者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出身、教養和處境,比較真實地寫出了他們的內心矛盾和性格發展。如曾云娥在愛情上的表現是大膽堅定的,可是,當母親要把她嫁給周尚書兒子時,她痛不欲生。知心女友綠筠勸她私奔,她開始認為“閨房有范,動必以禮自防,何可以名門女子作行露私奔之事!”難以掙脫封建禮教的枷鎖。直到黃生提出 “除非踵文君之俠”別無他途時,她才勇敢地與黃生私奔。這就寫出這位深閨少女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內心痛苦,寫出了合乎邏輯的性格發展和質的飛躍。對吳綠筠的描寫亦是這樣。一方面,她恪守閨范,對母親悔棄與黃生的婚姻的不義行為深為不滿,并為之守貞十年,矢志不再另嫁。另一方面,她不僅知書識禮,而且十分通情達理。當她接到黃生誤投的情書時,才知云娥的情人正是自己待字的未婚夫,心情的矛盾和痛苦可想而知。但她終為云娥與黃生的真摯愛情所感動,由妒轉憐,并在他們的愛情受到威脅時,勸云娥與黃生私奔。這種以他人幸福為重的思想行為大大突破了封建閨范,從而使她們之間的友情與愛情層次達到了令人仰慕的程度,閃耀出可貴的思想光彩。作者緊扣她的性格邏輯和處境,將其化妒為憐的思想轉變過程寫得自然真切。雖然后來綠筠還是嫁給了黃生,但她是取得了云娥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后才付諸行動的。她和云娥不僅思想上默契,而且地位上平等。這在一夫多妻且又要求女子從一而終的封建社會里,其結局是無可厚非的,作者在當時不可能找到比這更好的解決方案。值得珍視的是,作者寫這種雙美團圓,并不象其它才子佳人小說靠人為的誤會巧合或錯中錯來實現,而是寫出了她們之間的內心矛盾和真情實感,寫出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思想沖突,使得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獨具特色。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作者在這個問題上,力求對同類題材的小說有所突破,作出自己的探索和創新。
在表現手法上,小說緊扣才子佳人談情說愛的特點,作了細膩的心理描寫。愛情本身就富有詩意,運用詩詞表達情意是最好的形式,這對于有一定文化素養的才子佳人來說尤其如此。作者在這方面本領很高,不僅以敘述人的角度在每回以詞的形式開頭(全書運用不同詞牌多達二三十種),對內容作一概括,而且通過書中人物,寫了大量詩詞書信,互相唱和。這雖不免有賣弄才華之嫌,卻也較好地表達了男女主人公纏綿緋惻的相思之情。因此很適合具有一定文學修養的人閱讀。此外,小說還采用多種手法,或作較長的靜態內心刻劃 (如第十回綠筠接到黃生誤投的情書時的尋思猜想),或通過對話表現人物心理。且看第十回末尾一段:
綠筠……回頭見一朵黃長春,乃指與云娥道:“此花卻為何來,偏開向姐姐起來?”愛月在旁應道:“昨晚又到園中,隨手折來。”云娥道:“雖是黃花,亦覺可愛。”綠筠又道:“黃花自然可愛,但愛花者不特姐姐也。”說畢,竟將黃長春一枝拈去,又對云娥道: “此花分小妹一玩何如?”云娥不覺,愛月便道: “綠筠小姐何奪人所好?”綠筠道: “本是愚妹故物,借玩何妨。且聞前年葉舅爺樓下此黃花已為你姐姐飽玩,今即分愚妹一賞,何須月妹吃醋!”云娥聽了道: “妹妹同心,何分爾我。”綠筠道: “非妹遽分爾我,只為倘不說明,亦不知此中誰主。”二人坐了半晌,卻言言著刺,惱得云、月踏煙提霧,直至午后方別不題。
以花喻人(黃玉史),言中有刺,句里用譏,三人在特定環境中的不同心態躍然紙上,讀來饒有興味,忍俊不禁。
上一篇:《馬屁世界》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鬼谷四友志》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