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題“天花藏主人編次”。二十回。有清乾隆“本衙藏板”本,金閣古講堂本等。
書敘宋光宗朝,臺州府國清寺羅漢堂中一尊紫腳羅漢投胎人世,本寺性空長老決定當嬰兒滿月時要親自前往探視。臺州府天臺縣宰李茂春為人善良、樸實,棄官歸隱后與夫人王氏廣行善事,但夫妻二人并無子女。夫妻日夜求神乞子,王氏夜夢一尊羅漢贈送她一朵五色蓮花,后來王氏果然生下一子。嬰兒滿月時,性空長老前往李家看視,并為嬰兒取名修元。不久,性空長老圓寂; 火化時,長老的法相在半空中叮囑李茂春,修元為佛門根器,不可讓其作官,應該讓其為僧。
李修元十二歲時,無書不讀,文理精通,談吐間頗有禪家機鋒,他曾經把祇園寺道清長老一語問住。觀音寺道凈長老聞訊,特來與修元談禪,也被修元一語驚住,道凈贊嘆不絕。當李修元長成時,他已父母雙亡; 他的舅舅屢次與他談論婚姻之事,但都被修元回絕。修元飄然出走,尋找印別峰和遠瞎堂兩位長老。后來修元來到杭州靈隱寺披剃為僧,拜遠瞎堂長老為師,長老為修元取法名道濟。
道濟坐禪,屢次跌下禪床,直跌得頭上滿是青腫。道濟見佛門清苦,便有心還俗; 長老一掌打去,點醒道濟前因,道濟頓然醒悟。道濟返回云堂中,手舞足蹈,瘋瘋癲癲,把眾和尚攪擾得苦惱萬分。此后,道濟更加行為荒唐,癲癲癡癡, 怪態百出; 監寺等眾和尚責怪道已犯禪門正法, 而長老卻深喜道濟已悟前因,深得禪機,便對眾僧說: “禪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眾僧就此稱道濟為濟顛。
濟顛從此任意瘋癡,無所不為: 喝酒大醉,佛前吃肉,口吐瘋話,與一群小兒整日結隊戲耍,翻跟斗唱山歌。后來,遠瞎堂長老坐化,濟顛把長老留給他的金銀珠寶一概讓眾僧搶去。然后,濟顛離開靈隱寺,每天在杭州城中游蕩。濟顛結識許多官場中的朋友,與他們往來頻繁。一天,濟顛與沈五官、李提點在酒樓上歡宴,濟顛大醉之后被沈五官帶到妓院過夜; 濟顛半夜酒醒后,并沒有與妓女廝混,而是揚長而去,沈五官等深深佩服濟顛之德行。濟顛到陳太尉府中,陳太尉款待濟顛,并贈給他銀兩、綾絹。濟顛為報答太尉,便施法消除太尉未來的災難。濟顛見街上一群乞兒在寒風中受凍,便把太尉所贈銀兩轉贈乞兒們買衣。
濟顛不守寺規,靈隱寺新任住持及監寺為趕走濟顛,讓濟顛當鹽菜化主。濟顛知其意,便去凈慈寺請德輝長老收留。長老令濟顛化三千貫錢以修整壽山福海藏殿; 濟公托夢當朝太后,請太后施舍。太后果然到凈慈寺降香,并施舍三千貫錢。濟顛到靈隱寺,印鐵牛長老推辭不見,濟顛作詩譏諷長老;長老惱怒,請臨安知府派人把凈慈寺門外的松樹全部砍去,以破壞該寺的風水,讓濟顛承擔罪責。濟顛在凈慈寺門前做詩一首,太守十分佩服濟顛詩才,遣散伐樹人員。
賣馉饳王公去世,濟顛應邀為其下火,禱祝王公轉生余杭; 此時有人報知王婆,言其女兒產下一子,左肋下有“馉饳王公”四個硃字: 眾人驚駭,方知濟顛不是凡人。濟顛回到凈慈寺,夜間濟顛忽然多次喊叫,眾僧以為他又犯瘋魔,無人理睬; 不久,凈慈寺大火沖天,寺廟化為廢墟,僅剩一座寺門,長老也趁大火遁去。眾僧此時方悟濟顛有些來歷。濟顛請報本寺松少林長老到凈慈寺任住持,又托夢皇帝布施三千貫錢,皇帝果然派人將錢送到凈慈寺。建寺需用大木,濟顛聲稱去四川募化,卻又喝得爛醉如泥,癱倒于地。濟顛沉睡三天,忽然跳起大叫,令眾工匠到井中吊上來許多大圓木,眾僧驚嘆濟顛神通廣大。殿中三尊大佛需要裝金,濟顛把鋪蓋放在供桌上,倒頭大睡。半夜時,眾僧到大殿觀看,大佛已經金光燦燦。從此,濟顛遠近聞名,世人以為活佛出世,爭相求見濟顛。
濟顛依舊四處游蕩,為眾人消災解難,為死者超度亡靈。清和坊王家酒店店主女兒患病,濟顛不避男女嫌疑,裸體為女子治病,使店主女兒痊愈。一日,濟顛醉倒在清和坊大街上,阻礙了馮太尉的轎子; 太尉大怒,命人把濟顛扛到府中。濟顛做詩二首,太尉知是濟顛,十分敬佩,濟顛則為太尉指明玉髓香的收藏之處。又一日,濟顛遇到王員外、陶斯文分別為兒、女送葬。王員外之子王宣教與陶斯文之女陶秀玉私相愛慕,私定終身,但兩人父母強逼兩人另行嫁娶,王宣教和陶秀玉雙雙殉情涌金門外湖水中。濟顛主持喪葬儀式,并為眾人演說這對男女的前世因果。
賣青果的王公有個兒子叫王二,王二專喜捉蟋蟀。王二捉到一個好蟋蟀,人人盡夸; 張太尉出三千貫錢買這只蟋蟀,王公卻不小心把蟋蟀放跑。王二十分氣惱,濟顛施法找回蟋蟀。張太尉買到這只蟋蟀,愛如珍寶,并起名王彥章。后來蟋蟀死了,張太尉供養了二十一日,并為蟋蟀打造銀棺,為其出殯,并請濟顛下火。
濟顛一日與張提點游玩后回寺,卻一病不起。濟顛令徒弟沈萬法給各位朋友送信,說明濟顛即將歸西。眾朝官太尉及濟顛相識朋友聞訊趕來,濟顛沐浴更衣,作辭世頌后圓寂。濟顛辭世百日之時,靈隱寺印鐵牛禪師為濟顛起龕,宣石橋長老為濟顛下火,頓時火光中舍利如雨。眾人把濟顛骨殖送入塔中安放妥當。這時,兩位行腳僧來到凈慈寺,向松少林長老送來濟顛托他們轉送的一雙鞋、一封信,而這雙鞋曾穿在濟顛尸體上,剛剛被火化。松長老及眾人看過書信,均嘆羨濟顛生前游戲,死后神通,各各稱奇。此后數十年,濟顛仍然屢顯神通,凈慈寺僧人無不感仰濟顛之德。
這部小說全名為《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是天花藏主人根據宋代流傳至明代的話本《錢塘漁隱濟顛師語錄》改編而成書的。本書內容與《濟顛語錄》相差不多,是清代乾隆年間成書的又一部描寫濟公故事的長篇小說。
《醉菩提》塑造的濟公形象與郭小亭續寫的《濟公傳》中濟公的形象有很大差異。《濟公傳》一書中的濟公為度世而來,談禪坐禪僅僅是他身上的一層色彩,而 “警愚勸善渡群迷,專管人間不平氣”則是濟公形象的核心,也是《濟公傳》一書的主旨。因此,《濟公傳》一書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況,包含有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濟公則整日扶危濟困、打抱不平,甚至常常率領官府的捕吏,四處追捕殘害人民的罪惡兇犯; 在某種程度上,濟公具有當世“狄公”、“包公”的意味,濟公身上體現出來的世俗精神是非常強烈的,他是市民階層創造出來的一個“救世活佛”。
相比之下,《醉菩提》中的濟顛超
得多了。濟顛在拜靈隱寺遠
堂長老為師時, 長老通過
定后得知, 濟顛原是
腳羅漢投胎轉世, 是為游戲人間而來。“游戲人間”是此書濟顛形象的核心,而展示濟顛和尚深得禪機、佛法高超的事跡就成為全書的主旨。第十七回中,濟顛曾這樣為自己的畫像題詩:“兩雙帚眉,但能掃愁; 一張大口,只會吃酒。不怕冷,常常赤腳; 不曾老,漸漸白頭。有色無心,有梁無著。睡眠不管江海波,渾身襤褸害瘋魔; 桃花柳葉無心戀,月白風清笑與歌。有一日倒騎驢子歸天嶺,釣月耕云自琢磨。”此番自贊,分明勾勒出一位濟顛禪師的形容。
此書中的濟顛,“顛”是這個人物形象的突出特點,而道濟成為濟顛卻有一個修煉的過程。李修元到靈隱寺出家為僧,遠瞎堂長老為他取法名道濟。道濟與眾僧一起坐禪修煉,卻往往跌下禪床,直跌得頭腦青腫。禪宗認為,“悟道”并沒有特定的形式規范,不是終日坐禪所能達到的。悟道、得禪并不在于去勉強身心刻意修道尋求,而應該在與普通人一樣的日常主活中去積累,隨著某種機緣,一點即破,從而頓悟禪機。因此,象道濟那樣苦坐禪,只能跌得頭臉青腫,卻不能領悟禪機。這樣,當長老一掌打去時,道濟便頓時醒悟,心地灑然,也就是頓悟禪機了。道濟悟道之后,口吐瘋話,喝酒吃肉,翻跟斗唱山歌,行為頗多荒唐。這一切,正是禪宗強調悟道不必按照日常的思維邏輯,不必遵循共同的行為規范, 而是破除任何外在權威、 偶像, 甚至呵佛罵的主張的具體體現。作者曾在小說中寫道,濟顛的瘋話均是“禪機顛倒說,方覺妙無邊”。例如,第十五回寫濟顛外出,有一家財主正在蓋房上梁。財主見濟顛到來,就請他說幾句吉利話。濟顛說: “今日上紅梁,愿出千口喪。妻在夫前死,子在父先亡。”財主聞言大怒,另一個人忙向財主解釋:“這三間廳屋里若出到千口喪,就快也須一二百年; 妻死夫前,再無寡婦了; 子在父亡,再不絕嗣了。人家吉利莫過于此,還不快趕他回來拜謝!”財主方醒悟,急忙令人追趕,濟顛已經不知去向。
紫腳羅漢既然脫離極樂世界而投胎人世,即使為游戲人間而來,既成凡胎落入塵俗之中,也就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也就下能不沾染上世俗的色彩,也就不僅僅是神而且是人。因此,小說中濟顛形象具有許多凡人所具有的特點。
濟顛愛喝酒,并且嗜酒如命,因此也就雖料事如神,終不免因酒受騙。
濟顛整日四處游蕩,經常與朋友酒樓痛飲,飲酒必醉,方痛快淋漓。當然,濟顛飲酒大醉則有大禪機,大醉卻不失佛法無邊。如募化大木修寺、為大佛裝金等就是在如此境界之中完成的。濟顛經常嘲諷眾僧為呆和尚,殊不料他也會因嗜酒而犯呆。第十三回,凈慈寺失火,自然是眾僧犯呆不懂濟顛預先警告——半夜間的狂呼大喊而造成的。于是,眾僧懇請濟顛寫信,請蒲州報本寺松少林長老來凈茲寺任住持; 松少林長老見信后答應前往,但必須請濟顛留在寺中迎候。但此時濟顛鬧著外出吃酒,眾“呆僧”想出一個“呆主意”;把一壇湖水上了泥封頭,對濟顛說是好酒,但要等松長老到寺后才能痛飲。濟顛于是守在寺中,老老實實地等待,認認真真地每天去察看酒壇兩三遍,不免心急如火。一聲長老到寺,濟顛迫不及待地開壇取酒,卻是淡而無味的寡水一壇。濟公惱怒摔壇,眾“呆僧”掩口失笑。如此先知先覺、料事如神的神僧卻連真酒假酒也無法“預測”,讀來令人失笑。等到眾僧把真酒送到時,“濟顛便開壇已是垂涎了半晌,喉嚨咯咯有聲; 今酒到了面前,那里還忍得住,便不顧長老在前,一連就是七八碗,吃到快活時,想起前事也自笑將起來。”濟顛貪酒的情態刻畫得維妙維肖,其態可掬。這些對濟顛嗜酒的描寫,使濟顛這個羅漢轉世的神僧、活佛形象,增添了世俗的色彩和某些喜劇意味; 使這個形象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的形象,增強了濟顛形象的親切感。
濟顛在此書中雖然沒有太多的打抱不平、扶危濟困的事跡,但是濟顛卻是富有同情心的。例如,盡管眾僧肉眼凡胎,不明濟顛的舉動皆暗和禪機,經常指責濟顛行為不端; 但濟顛只是嘲諷他們為凡人,是呆僧,而在關鍵時刻并不捉弄他們。凈慈寺起火前,濟顛多次大喊預警;凈慈寺被燒毀后,兩個監寺被官府抓走,濟顛則請毛太尉釋放二僧。對素不相識的人,只要他們遇到或將遇到災難,濟顛也不袖手旁觀。如,濟顛見一戶人家醬缸中有蛇,便設法驅蛇,以保全這戶人家性命。再如,濟顛見一少婦將有自縊之災,便搶上前去咬斷少婦脖頸上暗存的繩子; 但少婦不明真情,竭力反抗,使自己的脖頸上殘留有一根暗存的繩子; 不久,少婦因與丈夫爭吵而自縊身死。類似這樣的情節在本書中還有許多,雖然有時被蒙上了迷信色彩,但從中卻不難看出濟顛的善良心地。
紫腳羅漢在人世間游戲,使本書也多少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例如,第十六回,張公公在廁所中撿到十兩白銀,后來有人吊死在廁所中。濟顛為張公公演說此事因果:張公公前世是販茶客人,死者是腳夫;腳夫謀害了販茶客人,得到五千貫錢,故今世送來銀子歸還前世欠張公公的債。這當然是作者在宣揚佛教因果報應之說,顯系無稽之談。然而,如果從另一角度分析這個迷信情況的深層含義,就會發現這一情節乃是現實生活的折射。作者設計這個情節是有現實生活依據的,即見利忘義、謀財害命的兇殺案件。這在當時屢見不鮮。作者通過濟顛演說因果,表達了下層市民對謀財害命者的仇恨之情,希望上天神明有知,在來世懲罰這些兇惡的歹徒,以保障平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及日常生活的美滿、和諧。因此,這個情節反映了普通市民和下層百姓的一種樸素的愿望和普遍的心態。
第十七回寫王宣教、陶秀玉因為私自愛慕,遭到家長反對而雙雙殉情自殺。濟顛演說因果時講:兩人前生是好夫妻,只因嘴不好,破壞了別人親事;所以,今世雙方父母不許他們結合。今世兩人雖然殉情身死,但來世還會成為夫婦。這番話一方面是對實生活中父母包辦、干涉青年男女婚姻而造成惡果及悲劇結局的一種掩飾、妥協;另一方面,這番話中也含有幾分同情并寄托有良好的希冀;愿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這里,作者不可能激烈地抨擊封建的婚姻制度,只能用虛幻、迷信的許諾來安撫現實生活中一顆顆被傷害的少男少女的心。這既是作者的局限,又可從中看出作者的苦心。
此外,小說中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情況也有所反映。一方面,是一群群乞兒在寒風中忍饑受凍; 另一方面,張太尉竟用三千貫錢買一只蟋蟀; 在蟋蟀死后,還為它打造銀棺、供養二十一天。可謂荒唐、奢侈之極! 朝官腐敗、玩物喪志由此可見一斑。
應該指出,小說中的濟顛形象是有其局限的,這反映出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濟顛游戲人間,似乎應該專注養性;但他卻與十六廳朝官、二十四太尉打得火熱,經常出入太尉、提點府宅,為他們排憂解難; 經常與太尉、提點在酒樓之上歡宴,往往大醉盡歡而散。濟顛的這些舉動,反映了市民階級意識中的封建性、妥協性; 因此,濟顛這個人間活佛不僅僅扶危濟困,而且也為官員們出力效勞。另外,小說中充斥的佛教因果報應、封建迷信等內容,讀者閱讀時也應予以批判。
自南宋以來,濟顛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這個顛僧身上涂有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思想色彩。眾多描寫濟顛故事的小說中,濟顛的形象各有特色; 而分析、研究不同的濟顛形象,會使讀者從中得到啟示。
上一篇:《活地獄》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海上塵天影》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