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談隨錄《譚九》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京都花戶子譚九,[1]奉父母命,探親于煙郊。[2]策衛(wèi)出門,日已向夕,道遇一媼,衣懸鶉而跨白顛馬,[3]鞍轡華美,左右相追隨。問小郎何往,譚以所之告。媼曰:“此去煙郊尚數(shù)十里,路多積潦,[4]頗不易行,小郎不聞乎?風(fēng)度蒲牢,[5]都城漏下矣。荒野寂寥,保無有暴客相值?茅舍在邇,[6]盍留一宿?翌日早行,得從容也。”譚正恇怯,[7]聞言深荷其誼。媼策馬先導(dǎo),循僻徑約二里許,隱隱見林際燈光。媼以鞭指示曰:“至矣。”縱轡即之,則矮屋兩椽,土垣及肩。媼棄騎啟扃,延客入室。室中空無所有,唯篝燈縣壁,[8]一少婦臥炕頭哺兒。媼呼曰:“有客來,媳婦可速起!”婦徐起掠鬢,兒呱呱啼。媼探袖出胡餅一枚付之,啼始止。譚視婦,年可二十,淚睫慘黛,[9]殊少歡容。媼曰:“汝起燒茶,老身送馬便回。”言訖,出戶牽馬去。婦折穄引火于燈,[10]著紅布短襖,綠布褲,藍布短襪,跋高底破紅鞋,皆敝甚,露一肘一腓并兩踵焉。[11]譚年少口訥,[12]不能致詰,但陰憐之。俄而媼還,曰:“為還代步,致郎寂坐。渠宅上聞有客至,[13]亦欲延款。老身辭以太晚。囑為致意。”譚唯唯。媼曰:“奔馳半日,想客亦苦饑矣。媳婦備飯來,老身且出喂驢。”譚曰:“相擾何安,芻豆之費,[14]臨行當(dāng)厚償。”媼搖手曰:“莫漫作客套語,所值幾何哉?”既而飼驢已。婦陳列酒肴,瓦器絕粗,折稊為箸,[15]以盆代壺,而肴皆魚肉,但冷不中啖。媼移燈勸譚飲,譚辭不能釂,[16]乃進飯。飯又冰冷,勉進一盛。
婦斂具去,相與坐話。婦就燈為兒捉虱。譚曰:“聽姥言,似非京師人,娘子則又旗妝,[17]敢問邦族?”媼曰:“誠如郎說,老身本鳳陽侯氏,[18]因歲荒流離入京,為人縫紉補綴謀衣食,再醮此間村民郝四,[19]近三十年,今成翁矣。生一女一子,女已適人,子為圬者,[20]居城中。翁以衰耄,傭于野肆中,為人提壺滌器。小郎明日當(dāng)過其處,見雞皮白髭,耳后有瘤如卵大者,即是也。媳婦余氏,實宅上婢子。其主人為巴參領(lǐng),[21]久退閑,幼主襲職矣。適借馬處也。”譚曰:“視姥家亦甚清苦,何苦盛設(shè)待客?”媼笑曰:“倉卒客值,茅舍主人豈能咄嗟辦此肴膳?亦緣中元節(jié),[22]例分得宅上馂余,[23]方愧褻瀆,敢云盛設(shè)?”譚坐久頗倦,又不便偃息,[24]乃出具就燈吸煙。婦頻脧,[25]有欲煙之色。媼察知其意,亟拊掌曰:“媳婦垂涎吃煙矣,小郎肯見賜否?”譚以煙囊付之。媼曰:“近以窘迫,不有此物已半年矣。那得有煙具?”譚乃并具奉之。婦吸之甚適,眉顰頓舒。媼視之,點首曰:“老身在世六十余年,不識此味,誠不解嗜癡者,[26]何故好之如此?”譚曰:“亦事不解。第不會則已,學(xué)會,輒一刻不能離。寧可食無飯,不可吸無煙也”媼大笑。譚曰: “娘子嗜此,予遲日當(dāng)市具與煙來, 作野人芹敬[27]”媼頷之。
譚出溲, 見銀河西耽,[28]斜月在林,約略四更 媼揚聲于室曰:“客不時欠伸,當(dāng)使寢息。”譚應(yīng)曰:“尚可稍坐。”媼曰 :“勿太勉強,明日尚有路行,更有所懇,望留意。”譚問何事。媼惘然曰:“明日過市,茍見我家老翁,煩為致聲,促其急送數(shù)緡錢來。但言家中吃著都盡矣。”譚曰:“無不盡心。”媼又赧然曰:“以貧故,并無被袱,一夜屈郎甚矣。”譚曰:“假一席地,得一夕安,已承厚貺,[29]敢過望耶?”因各就枕。譚疲極,著枕便熟睡。既而夢回,覺草蟲鳴于耳畔,螢火耀于目前,矍然驚起,則身臥松柏間,秋露濕衣,清寒砭骨。系驢樹根上,龁草不休。[30]茅舍無有,媼與婦并失所在,但見古冢頹然,半傾于蒿萊枳棘之中而已;不禁毛發(fā)森豎,急捉驢乘之,得得而驅(qū)。行三五里,天已向曙,稍稍心定。
抵煙郊事畢,復(fù)遵故道,小憩旗亭,[31]有滌器老人,酷肖侯媼所述。詢之,果郝四也,愈異之。引至僻處,告以前夜所遇。郝泫然曰:“據(jù)郎所見,真先妻與亡媳并夭孫也。先妻下世二年,亡媳去歲以難產(chǎn),母子一夕皆死,詎意尚聚首地下哉?”譚亦惻然。又問:“巴參領(lǐng)為何如人?”郝曰:“某旗某佐領(lǐng)之父也,[32]死已十余年矣。直北喬木處,即其墓道。亡媳,其家婢也。老朽夫婦,故其守墓人。往歲零雨,屋舍傾圮,[33]佐領(lǐng)無力繕葺,[34]老朽無容身處,故傭工于此,聊以自活。前日中元節(jié),佐領(lǐng)展墓,[35]猶焚船馬數(shù)事。第不知亡妻借馬,何事何之耳。”譚感嘆久之,乃解囊贈以青蚨五百,[36]俾具冥資,勿致魂餒。郝泣謝。譚歸后,不欲食言于鬼,亟備紙煙具二枚,煙一封,重至其墓,祝而焚之。更訪巴參領(lǐng)墓,果在直北數(shù)十武外,[37]松柏森郁,有新碑可捫云。[38]
【注釋】 [1]京都:首都,此處指北京。花戶:以種花賣花為業(yè)的人家。 [2]煙郊:即燕郊,在北京城東。 [3]懸鶉:形容衣服破爛。鶉,鵪鶉,尾巴短禿,像敝衣短結(jié)。白顛馬:白頭頂?shù)鸟R。顛,頭頂。《詩·秦風(fēng)·車鄰》:“有馬白顛。” [4]積潦:地面積水。[5]風(fēng)度蒲牢:風(fēng)送來廟里的鐘聲,意思是時間不早了。蒲牢,獸名,因鐘紐多作蒲牢形,故代指鐘。 [6]邇(er):近 [7]恇怯:害怕,恐懼。 [8]篝燈縣壁:燈籠懸掛在墻壁上。篝燈,燈籠。縣,懸。[9]淚睫慘黛:愁苦的樣子。睫,眼毛。黛,眼眉。 [10]穄(ji):高粱秸。 [11]腓:腿肚子。 [12]口訥:不善言辭。 [13]渠宅上:她家里,指巴參領(lǐng)家。渠,代詞,指媳婦。媳婦是巴家的奴婢,所以稱渠宅上。 [14]芻豆:牲口飼料。 [15]稊(ti):草梗。[16]釂(jiao):干杯。 [17]旗妝:滿族服飾。 [18]鳳陽:府名,今安徽省鳳陽縣一帶。 [19]再醮(jiao):再嫁。醮,古代結(jié)婚時用酒祭神的一種儀式。 [20]圬者:泥瓦工。 [21]參領(lǐng):清代八旗制度中甲喇額真的漢名。正三品武官。 [22]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民間舊俗,這天要祭祀鬼神。 [23]馂(jun)余:吃剩下的食物。馂,食之余。 [24]偃息;躺下休息。 [25]脧(suo):看。
[26]嗜痂:乖僻的嗜好。《南史·劉穆之傳》載:“穆之孫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后遂稱怪嗜好為嗜痂。 [27]芹敬:微薄的禮品。自謙之詞。 [28]西耽:西斜。 [29]貺(kuang):賜,贈。[30]龁(he):咬。 [31]旗亭:酒樓。 [32]佐領(lǐng):清代八旗制度中牛錄章京的漢名。正四品武官。 [33]傾圮:倒塌。 [34]繕葺:修理。 [35]展墓:掃墓。 [36]青蚨:本為蟲名,后借指銅錢。《搜神記》卷十三:“南方有蟲,名青蚨,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以母血涂錢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fù)飛歸,輪轉(zhuǎn)不已。” [37]武:半步。古代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38]捫:摸。
【譯文】 譚九是京城買花人家的兒子,遵從父母的吩咐,到北京城東探親。他趕著毛驢出城,天已經(jīng)晚了,路上遇到一位老太婆,不前不后地跟著他。老太婆衣服破破爛爛,騎著一匹自額頭的馬,馬鞍子卻很華麗。她問譚九到哪里去,譚九如實相告。老太婆說:“這里離城東還有幾十里路,路上積水很多,不好走,你沒聽說嗎?況且,時候已經(jīng)不早了,荒郊野外說不定還會碰上強盜。我的家就在附近,何不到我家住一夜,明天一早再從從容容地走?”譚九本來就有些膽怯,聽了這話甚以為是。老太婆騎著馬在前邊引路。他們沿著荒僻的山路走了大約二里,隱隱約約看見樹林邊上有燈光。老太婆用鞭子一指說:“到了。”放開韁繩讓馬跑到了門前。譚九一看,兩間矮屋,周圍的土墻齊肩高。老太婆下馬打開門,請譚九進了屋。屋里空蕩蕩的,一無所有,只在墻上掛著一只燈籠。一個少婦躺在床上給孩子喂奶。老太婆喊道:“有客人來了,媳婦快起來!”少婦慢慢起身,整了整頭發(fā),小孩在床上呱呱地哭。老太婆從袖子里拿出一枚胡餅給孩子,哭聲才停下來。譚九看那少婦,年齡約有二十歲,眼淚汪汪,愁容滿面,很少露笑臉。老太婆說:“你去燒茶,我還人家的馬,就回來。”說完,出門牽著馬走了。少婦折斷一把高粱秸,在燈上點著火,到灶下去燒水。她穿著紅布短襖,綠布褲子,藍布短襪,拖著雙高底紅鞋,都破爛不堪,露出了胳臂肘、腿肚子和兩腿。譚九年輕嘴笨,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私下里可憐她。一會兒老太婆回來了,說:“為了還人家的馬,叫你一人坐了半天。她家里聽說來了客,也想請你去,我推辭說天太晚了,不方便。他們叫我?guī)Э谛艈柡蚰恪!弊T九連連答應(yīng)著。老太婆說:“奔走了半天,想來你也餓了。媳婦正在準(zhǔn)備飯,我且出去喂喂驢。”譚九說:“打擾你們,心里真過意不去,走的時候一定給你留下草料錢。”老太婆搖搖手說:“別客氣,這點東西能值幾個錢?”過了一會,老太婆喂完了驢,少婦擺上了酒菜。盛菜的盤碗極粗糙,用草梗當(dāng)筷子,用盆當(dāng)壺,但是菜卻是大魚大肉,十分豐盛,只不過都涼了,不好吃。老太婆端過燈來,勸譚九喝酒,譚九推辭說不會喝,就吃飯。飯也是冰冷冰冷的,譚九勉強吃了一碗。
少婦收拾好碗筷后,大家坐著閑聊。少婦就著燈光給孩子捉虱子。譚九說:“聽姥姥的口音,好像不是北京人,可娘子卻又穿旗人衣服,請問您是哪里人?”老太婆說:“你說的很對。我是鳳陽人,姓侯,因為遇上災(zāi)荒流落到京城來,給人家洗洗補補,混口飯吃。后來改嫁給這里的村民郝四,一起生活了將近三十年,現(xiàn)在他也是個老頭了。我們生了一男一女,女兒已經(jīng)嫁了人,兒子干泥瓦工,住在城里。老伴因為年紀(jì)大了,雇給野外店鋪中,給人提水洗碗。你明天就會走過那家店,店里那個耳朵后邊長著雞蛋大小瘤子的白胡老頭,就是他。媳婦姓余,原是巴參領(lǐng)府上的丫鬟。巴參領(lǐng)早已退休,他小兒子世襲了職務(wù)。剛才就是從他家借的馬。”譚九說:“看姥姥家也很貧窮,何苦用這么豐盛的酒菜招待我?”老太婆笑著說:“倉猝之間客人來了,我們這種窮人家怎么能馬上辦好酒菜?只因為中元節(jié),照例可以分到巴參領(lǐng)家一些剩菜,我還正慚愧慢待了你,怎么敢說豐盛?”譚九坐的時間長了,很困倦,又不便于躺下,就掏出煙袋對著燈火吸煙。少婦不斷地用眼看,看樣子是想抽煙。老太婆看出她的心思來了,就拍著手說:“媳婦饞煙了,小郎可肯賞給她點?”譚九就把裝煙的口袋遞給少婦。老太婆說:“近來因為家里窮,這種東西半年多不見了,哪里會有煙袋?”譚九于是連煙袋一起給她。少婦吸著煙,好像很舒服,皺著的眉頭舒展開了。老太婆看了,點著頭說:“我在世上六十多年,不知道煙味,真不理解那些抽煙的,怎么會喜歡到這種地步。”譚九說:“確實不理解。不會便罷,只要一學(xué)會,那就一刻也不能離。寧可不吃飯,也不能不吸煙。”老太婆聽了,放聲大笑。譚九說:“娘子既然喜歡,過些日子我去買煙袋和煙來,送給你們,略表心意。”老太婆點了點頭。
譚九出來小便,見銀河已經(jīng)西斜,月亮掛在樹梢,約摸四更天。老太婆在屋里高聲說:“客人不斷地打呵欠,應(yīng)該讓他休息了!”譚九回答說:“還可以再坐一會。”老太婆說:“不要太勉強了,明天還要趕路。另外,我還有事拜托,希望能留心辦理。”譚九問是什么事,老太婆惆悵地說:“明天走過市集,如果見到我老伴,煩請轉(zhuǎn)告一聲,讓他火速送幾吊錢來。就說家里吃的、穿的都光了。”譚九說:“一定盡心去辦。”老太婆又羞慚地說:“因為貧窮,沒有被褥,這一夜太委屈你了。”譚九說:“有一席地,讓我一晚上能夠安睡,這就照顧得很好了,哪里還敢有過高的要求?”于是分頭睡下。譚九累極了,倒下就呼呼大睡。過了一陣醒來,覺著草蟲在耳邊鳴叫,螢火在眼前晃動,他猛地爬起來,只見自己睡在松柏間,秋露打濕了衣服,寒氣刺骨。驢拴在樹根上,正在啃著樹邊的青草。茅屋不見了,老太婆和少婦也都無影無蹤,只有一座倒坍的古墳,一半倒在荊棘蒿草之中。譚九不禁毛骨悚然,急忙解下驢子,得得地騎走了。走了三五里路,天已大亮,他心里才漸漸安定下來。
到城東辦完事,譚九沿著老路回來。在一座酒樓休息時,他看見一位洗碗碟的老人,十分像侯老太說的那人。一問,果然是郝四,譚九更加奇怪。他把老人領(lǐng)到僻靜處,告訴了前天晚上的遭遇。郝四淚汪汪地說:“你看見的,確實是我死去的妻子、媳婦和孫子。我妻子去世兩年了,媳婦去年因為難產(chǎn),母子一夜間都死了,想不到她們還能在地下相聚。”譚九也很悲傷。又問:“巴參領(lǐng)是什么人?”郝四說:“他是某旗某佐領(lǐng)的父親,死了有十幾年了。從這里一直往北,種著喬木的地方,就是他的墓道。我死去的媳婦,是他家的丫鬟。我們夫婦,原來是他家守墳的。前些年連續(xù)下雨,房屋倒塌了,
佐領(lǐng)沒錢修理, 我無處安身,所以才雇給這里當(dāng)傭工,混口飯吃。前天中元節(jié),佐領(lǐng)家里掃墓,燒了幾個船、馬等,但不知我死去的妻子借馬,是辦什么事,到什么地方去了。”譚九感嘆了很長時間,就拿出五百文錢贈給郝四,讓他準(zhǔn)備給陰間送錢,不要讓鬼魂餓著。郝四哭著表示感謝。回家后,譚九不愿意對鬼失信,連忙準(zhǔn)備了兩枚煙袋,一封煙,再次來到那古墓所在,祈禱以后燒了。他又去拜訪巴參領(lǐng)的墳?zāi)梗痪驮诒边厧资揭酝猓n松翠柏,郁郁蔥蔥,摸了摸,還有一塊新碑。
【總案】 本篇刻畫京郊市民生活細(xì)致入微。破敝的衣衫,粗舊的瓦器,高粱秸筷子,以盆代壺,燈下捉虱,以至胡餅喂兒、就燈吸煙,生動地再現(xiàn)了清代小市民的清貧生活,不啻一幅風(fēng)俗畫。
孫言誠
上一篇:《謝小娥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覓燈因話《貞烈墓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