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珠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綠珠傳》一卷,載于《說郛》卷三十八,《琳瑯秘室叢書》本附清·胡珽跋云,“舊本無撰人名氏。”他引宋·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題“宋史官樂史撰”,云:“宋人《續談助》亦載此傳,而刪節其半。后有西樓北齋跋云:‘直史館樂史,尤精地理學,故此傳推考山水為詳,又皆出于地志雜書者。’”按,樂史(923—1007),字子正,撫州宜黃(今江西宜黃)人。初仕南唐,入宋后,齊王景達鎮臨川,召奏箋授秘書郎,后佐武成軍,賜進士及第,擢著作佐郎,知陵州;太宗朝遷著作郎,直史館,真宗咸平初,遷職方,后復授舊職,出掌西京磨勘司,終卒于洛。樂史勤于著述,曾獻書四百二十余卷,記敘科舉、孝悌、神仙等事;尤長于地理學,有《太平寰宇記》二百卷傳世,其他尚有《總記傳》一百三十卷、《廣卓異記》二十卷、《諸仙傳》二十五卷等等,而所著歷史小說,與本篇并稱的是《楊太真外傳》二卷。
喬力
綠珠者,姓梁,白州博白縣人也。[1]州則南昌郡,[2]古粵地,[3]秦象郡,漢合浦縣地。唐武德初,[4]削平蕭銑,[5]于此置南州。尋改為白州,取白江為名。州境有博白山、博白江、盤龍洞、房山、雙角山、大荒山。山上有池,池中有婢妾魚。綠珠生雙角山下,美而艷。粵俗以珠為上寶,生女為珠娘,生男為珠兒,綠珠之字,由此而稱。晉石崇為交趾采訪使,[6]以真珠三斛致之。[7]崇有別廬,[8]在河南金谷澗。[9]澗中有金水, 自太白源來。[10]崇即川阜制園館。綠珠吹笛,又善舞明君。明君者,漢妃也。漢元帝時,[11]匈奴單于入朝,[12]詔王嬙配之,即昭君也。[13]及將去,入辭,光彩射人,天子悔焉。重難改更,漢人憐其遠嫁,為作此歌。崇以此曲教之,而自制新歌曰:“我本良家子,將適單于庭;辭別未及終,前驅已抗旌。[14]仆御流涕別,轅馬悲且鳴;哀郁傷五內,涕泣沾珠纓。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佇于穹廬,[15]加我閼氏名。[16]殊類非所安,[17]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18]對之慚且驚。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茍生,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愿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飛鴻不我愿,佇立以屏營。[19]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傳語后世人,遠嫁難為情。”崇又制《懊惱曲》以贈綠珠。崇之美艷者千余人,擇數十人妝飾一等,使同視之,不相分別。刻玉為倒龍佩,縈金為鳳凰釵,結袖繞楹而舞。欲有所召者,不呼姓名,悉聽佩聲,視釵色,佩聲輕者居前,釵色艷者居后,以為行次而進。
趙王倫亂常,[20]賊類孫秀,[21]使人求綠珠。崇方登涼觀,臨清水,婦人侍側。使者以告,崇出侍婢數十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而披羅豰,曰任選擇。使者曰:“君侯服御麗矣。然受命指索綠珠,不知孰是?”崇勃然曰:“吾所愛,不可得也。”秀因是譖倫族之,收兵忽至。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獲罪。”綠珠泣曰:“愿效死于君前!”崇固止之,于是墜樓。而崇棄東市。[22]時人名其樓曰“綠珠樓”。樓在步庚里,[23]近狄泉。[24]狄泉在王城東。[25]綠珠有弟子宋韓,有國色,善吹笛,后入晉明帝宮中。[26]今白州有一派水,目雙角山出,合容州江,呼為綠珠江,亦猶歸州有昭君灘、昭君村、昭君場,[27]吳有西施谷、[28]脂粉塘,蓋取美人出處為名。又有綠珠井,在雙角山下。耆老傳云:[29]汲此井飲者,誕女必多美麗。里閭有識者,以美色無益于時,因以巨石鎮之。爾后雖有產女端妍者,而七竅四肢,多不完具。異哉!山水之使然。昭君村生女,皆灸破其面。故白居易詩曰:[30]“不取往者戒,恐貽來者冤;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瘢痕。”又以不完具而惜焉。牛僧孺《周秦行紀》云:[31]夜宿薄太后廟,[32]見戚夫人、王嬙、太真妃、潘淑妃,[33]各賦詩言志。別有善笛女子,短鬟窄袖長帶,[34]貌甚美,與潘氏偕來。太后以接坐居之,令吹笛,往往亦及酒。太后顧而謂曰:“識此否?石家綠珠也。潘妃養作妹。”太后曰:“綠珠豈能無詩乎?”綠珠拜謝,作曰:“此日人非昔日人,笛聲空怨趙王倫;紅殘鈿碎花樓下,金谷千年更不春。”太后曰:“牛秀才遠來,今日誰人與伴?”綠珠曰:“石衛尉性嚴忌,[35]今有死,不可及亂。然事雖詭怪,聊以解頤。[36]”
噫!石崇之敗,雖自綠珠始,亦其來有漸矣。崇常刺荊州,[37]劫奪遠使,沉殺客商,以致巨富。又遺王愷鴆鳥,[38]共為鴆毒之事。有此陰謀,加以每邀客宴集,令美人行酒,客飲不盡者,使黃門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39]嘗共訪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于沉醉。至大將軍,故不飲以觀其氣色,已斬三人。君子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40]崇心不義,舉動殺人,烏得無報也。非綠珠無以速石崇之誅,非石崇無以顯綠珠之名。綠珠之墜樓,侍兒之有貞節者也。比之于古,則有曰六出。六出者,王進賢侍兒。進賢,晉愍太子妃。[41]洛陽亂,石勒掠進賢渡孟津,[42]欲妻子。進賢罵曰:“我皇太子婦,司徒公女,[43]胡羌小子,[44]敢干我乎?”言畢投河。六出曰:“大既有之,小亦宜然。”復投河中。又有窈娘者,[45]武周時喬知之寵婢也。[46]盛有姿色,特善歌舞。知之教讀書,善屬文,深所愛幸。時武承嗣驕貴,[47]內宴酒酣,迫知之將金玉賭窈娘。知之不勝,便使人就家強載以歸。知之怨悔,作《綠珠篇》以敘其怨。詞曰:“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此日可憐無復比,此日可愛得人情。君家閨閣未曾難,嘗持歌舞使人看;富貴雄豪非分理,[48]驕矜勢力橫相干。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面傷紅粉;百年離別在高樓,一旦紅顏為君盡。”知之私屬承嗣家閹奴,傳詩于窈娘。窈娘得詩悲泣,投井而死。承嗣令汲出,于衣中得詩。鞭殺閹奴,諷吏羅織知之,[49]以至殺焉。悲夫!二子以愛姬示人,掇喪身之禍。所謂“倒持太阿,授人以柄。[50] ”《易》曰:“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其此之謂乎?其后詩人題歌舞妓者,皆以綠珠為名。庾肩吾曰:[51]“蘭堂上客至,綺席清弦撫;自作明君辭,還教綠珠舞。”李元操云:[52]“絳樹搖歌扇,金谷舞筵開;羅袖拂歸客,留歡醉玉杯。”江總云:[53]“綠珠含淚舞,孫秀強相邀。”
綠珠之沒,已數百年矣,詩人尚詠之不已,其故何哉?蓋一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其志烈懔懔,誠足使后人仰慕歌詠也。至有享厚祿,盜高位,亡仁義之行,懷反復之情,暮三朝四,惟利是務,節操反不若一婦人,豈不愧哉?今為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季倫死后十日,趙王倫敗。左衛將軍趙泉,斬孫秀于中書;[54]軍士趙駿,剖秀心食之。倫囚金墉城,[55]賜金屑酒。[56]倫慚,以巾覆面曰:“孫秀誤我也!”飲金屑而卒。皆夷家族。南陽生曰:[57]“此乃天假之報怨,不然,何以梟夷之立見乎?[58]”
【注釋】 [1]白州博白縣:宋代地名,屬廣西南路,后并于郁林州,西晉時為交州合浦郡屬地,在今廣西博白縣一帶。 [2]州則南昌郡:白州又名南昌郡。則,即。 [3]古粵地:今廣東、廣西一帶為古代百粵之地。粵,古族名。 [4]武德:唐高祖年號(618—626)。 [5]蕭銑(583—621) :后梁宣帝曾孫。大業十三年(617)自稱梁王,次年稱帝,割據長江中游等地,后兵敗降唐,被殺于長安。 [6]石崇(249—300):字季倫,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歷任散騎常侍、荊州刺史等職。以劫掠客商暴富,曾與貴戚王愷、羊琇等以奢侈相尚。八王之亂時,與齊王冏結黨,為趙王倫所殺。交趾:郡名,今廣西西南一帶。采訪使:官名,掌舉劾所屬州縣官吏。 [7]斛(hu胡):量名,十斗為一斛。 [8]別廬:即別墅,指金谷園。 [9]河南:指洛陽一帶地方:西晉時為河南郡管轄,宋時稱河南府。金谷澗:在洛陽西北。 [10]太白源:《水經注》作“大白原”,在洛陽西北,為金谷水的發源地。 [11]漢元帝:名劉奭,為西漢第八代皇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 [12]單(chan讒)于:匈奴最高首領稱號。 [13]昭君:王嬙,字昭君,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縣)人。晉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為元帝宮人。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昭君出塞入匈奴。[14]抗旌:舉起旌旗,啟程之意。 [15]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16]閼氏(yun zhi煙脂):單于妻子的稱號。 [17]殊類:指異族。[18]父子見凌辱:被單于父子欺凌侮辱。昭君入匈奴始嫁呼韓邪單于,號寧胡閼氏,生一男。呼韓邪死,子復株絫若鞮立,按匈奴風俗,復妻昭君,生二女。 [19]屏營:恐慌驚懼的樣子。 [20]趙王倫:趙王司馬倫。字子彝,司馬懿第九子。初封瑯邪郡王,于咸寧(275—279)中改封趙王。亂常:違背綱常倫理。司馬倫于永康元年(300)起兵殺賈后,進而逼晉惠帝禪位,自僭為主。 [21]孫秀:本吳宗室,入晉為伏波將軍。與倫同謀廢賈后,逼惠帝禪位。齊王冏起兵討倫時被誅。 [22]棄東市: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叫“棄市”。石崇處死后,暴尸于洛陽東市。棄,拋棄,舍去。 [23]步庚里:坊里名,在城內東側。 [24]狄泉:又作“翟泉”,由河水形成的風景湖,在城內東側建春門西北處。 [25]王城:洛陽城內皇室所居的小城。 [26]晉明帝:名司馬紹,在位三年(323—325)。 [27]歸州:州名,宋屬荊湖北路,在今湖北秭歸縣一帶。[28]西施:春秋末年越國苧羅(今浙江諸暨南)人。以美著稱。 [29]耆老:老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30]白居易(772—846):唐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遷居下邦(今陜西渭南)。德宗貞元十四年(798)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歷任左拾遺、江州司馬、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以及太子賓客、太子少傅等職,有《白氏長慶集》。下引詩名,見《過昭君村》。 [31]牛僧孺(779—847):唐朝大臣。字思黯,鶉觚(今甘肅靈臺縣東北)人。貞元元年(785)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是牛李黨爭中的牛派首領。著有《幽怪錄》。《周秦行紀》舊題牛僧孺撰,實為牛李黨爭中的李派首領李德裕門客韋瓘所作,用以誣陷牛僧孺。其間記牛僧孺落第歸鄉,在薄太后廟與后妃冥遇事。 [32]薄太后:即薄姬。原為秦末魏豹宮人,后被漢高祖劉邦納入后宮,生文帝劉恒。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33]戚夫人:漢高祖劉邦寵姬,生趙王如意,后為呂后所害。太真妃:即楊貴妃,小名玉環。本玄宗之子壽王妃,被玄宗看中,送入太真宮當道士,改名太真,后召入宮,封為貴妃。潘淑妃:南朝齊東昏侯妃,名玉兒。后梁武帝入建康,見其美色,欲納之,被人諫阻。后自縊死。[34]鬟(pei坯):指頭發。 [35]石衛尉:指石崇。因石曾任衛尉。[36]解頤:歡笑。這里有消遣之意。頤,面頰。 [37]常刺荊州:曾為荊州刺史。常,通“嘗”。[38]遺(wei位):贈送。王愷:字君夫,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司馬昭妻弟,官至后軍將軍。性豪侈,曾與石崇斗富。鴆(zhen朕) 鳥:傳說中的一種毒鳥,將其羽毛泡酒,飲后能毒殺人。 [39]王丞相:指王導。王導(276—339),字茂弘,晉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元帝時為丞相, 大將軍:指王敦。王敦(266—324),字處仲,王導從兄。元帝時為鎮東大將軍。 [40]“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言禍福之來無定,是由人招致的。 [41]愍太子:即秦王司馬鄴。懷帝被俘后,立為太子。后即帝位,是為晉愍帝(313—316)。 [42]石勒: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319—333年在位)。字世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縣)人。此時為前趙將領。孟津:黃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南。 [43]司徒公:指王衍。王衍(256—311),字夷甫,瑯邪(今山東臨沂一帶)人。官到司徒,后為石勒所殺。司徒,官名,漢時為三公之一,主管教化,晉時為八公之一,但已無實權。 [44]胡羌:古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賤稱。石勒是羯族人,故云。 [45]窈娘:又名碧玉,貌美,善歌舞。本是歌妓,喬知之贖為侍妾。 [46]武周時:即武則天稱帝時(690—704)。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喬知之(?—697):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縣)人。以文詞知名。則天時,累除右補闕,遷左司郎中,為武承嗣所害。著有詩一卷,文集二十卷。 [47]武承嗣(?—698):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侄。歷官禮部尚書、太常卿、文昌左相,封魏王。他想繼承皇位,要求武則天立他為皇太子,遭狄仁杰等反對,不果,憂郁而死。[48]非分理:不講理。 [49]諷吏:示意官吏。 [50]太阿:寶劍名。[51]庚肩吾:字子慎,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朝梁文學家,宮體詩的代表作家之一。下引詩題為《石崇金谷妓》。 [52]李元操:名孝貞,字元操,趙郡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人。由南北朝入隋,歷官蒙州刺史、內史侍郎等。 [53]江總(519—594):字總持,南朝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官至尚書令,不理政務,日陪陳后主游宴后宮,制作艷詩,時號狎客。明人輯有《江令君集》。下引詩句見《洛陽道二首》。 [54]中書:指中書監官署。[55]金墉城:古城名。為當時洛陽城內西北角上一小城。三國魏明帝時筑。魏晉時被廢的帝、后都安置于此。 [56]金屑酒:兌有金末的酒。屑,細末。[57]南陽生:作者別號。 [58]梟夷:誅殺。梟,殺頭示眾。
【譯文】 綠珠,姓梁,是白州博白縣人氏。白州又名南昌郡,為古代百粵之地,秦稱象郡,漢代屬合浦縣。唐武德初年,平定了蕭銑的叛亂,在這里設置了一個南州,不久改名為白州,國境內有白江而取以為名。白州境內有博白山、博白江、盤龍洞、房山、雙角山、大荒山。山上有水池,池中有一種婢妾魚。綠珠出生在雙角山下,容貌端莊艷麗。粵地風俗把珍珠看作是上等寶物,所以,生下女孩就叫珠娘,生下男孩就叫珠兒,綠珠的名字,就是由此稱叫的。石崇做交趾郡采訪使的時候,用三十斗珍珠買到了她。石崇有一座別墅,在河南洛陽的金谷澗。澗中有一條金水河,從太白源流出,石崇就順著山川高地的自然走勢建造園林館舍。綠珠能夠吹笛,又善于跳明君舞。明君,原本是漢元帝宮妃。元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美人作閼氏,皇上命王嬙與之婚配,王嬙就是王昭君。等到昭君即將離開漢宮,入朝辭行的時候,皇上看她光彩照人,極為后悔。然而既已答應,難以更改。漢人憐憫她遠嫁匈奴,便為她作此歌舞。石崇用這個舞曲教授綠珠,而且又自己創作了一首新歌。歌中唱道:“我本是大漢的良家女子,卻要遠嫁塞外前往單于王庭。辭行告別還不曾完結,前隊人馬早已匆匆舉旗啟程。仆夫御手紛紛揮淚告別,駕車的馬兒也悲號哀鳴。悲傷憂郁使五臟崩裂,淚流滿面沾濕了珠飾華服和帽纓。日夜兼程越走越遠,非止一日來到匈奴王城。面對著圓頂氈帳我久久徘徊呆立,單于賜封我寧胡閼氏的美名。邊外異族并非安身之地。雖然富貴又何嘗覺得欣慰和光榮。父死子繼屢被欺凌侮辱,面對這種習俗又慚又驚。殺身殉死實在不易,只好默默忍受茍且偷生。茍活人世還有什么指望?憂思積聚常使我激憤滿胸。我常想憑借南飛大雁的羽翼,長途跋涉向遙遠的家鄉飛行。鴻雁卻不能滿足我的心愿,沉思久立倍感優懼交并。從前本是匣中美玉,如今卻成了糞土上的小花無足輕重。朝花暮落不足歡笑,但愿能與秋草一起經霜凋零。請傳話告訴后來的人,遠嫁之人難以說出自己內心的傷感和苦衷。”石崇又創作了一首《懊惱曲》贈給綠珠。石崇家中嬌美艷麗的婢妾有一千多人,從中選擇幾十個,讓她們打扮成同樣的模樣,即使同時察看,也不能把她們區別開來。又雕琢玉石做成倒龍形的玉佩,纏繞金絲做成鳳凰形的金釵,讓她們佩玉戴金,盤旋舞袖圍繞廳柱歌舞。打算要召見什么人,不直呼她們的姓名,完全憑聽佩聲的輕重,看金釵顏色的濃淡。佩聲輕的在前,釵色濃艷的在后,以此排成行列按次序行進。
趙王司馬倫擾亂倫理綱常,自僭為主,這時賊徒孫秀,派人向石崇要綠珠。石崇恰好正登上涼臺,面對清水,由美人在旁陪侍游玩。被孫秀派來的人把要綠珠的事告訴給石崇。于是石崇叫出幾十名侍婢讓他看,一個個都身披綾羅綢緞,蘊含著蘭麝幽香,說任憑來人挑選。來人說:“您使喚的人個個都艷麗極了。然而我奉命來指名索取綠珠,不知哪一個是?”石崇勃然大怒說:“我寵愛的人,你們別想得到她。”孫秀因此在司馬倫面前誹謗石崇,而對石崇施以滅族的極刑。拘捕之兵突然到來,石崇對綠珠說:“我今天為你而得罪。”綠珠哭著說:“愿盡死以效力于您面前!”石崇堅決制止她,綠珠不聽,于是跳樓自盡,而石崇被殺,暴尸于洛陽東市。當時人稱綠珠所跳之樓叫“綠珠樓”。“綠珠樓”坐落在步庚里,靠近狄泉。狄泉在皇城東面。綠珠有一個弟子叫宋韓,有傾國之色,善于吹笛,后來進入晉明帝宮中。如今白州有一股水流,從雙角山流出,會合到容州江中,人們叫它“綠珠江”,這也猶如在歸州有昭君灘、昭君村、昭君場,在吳地有西施谷、脂粉塘一樣,都是采用美人的出處來命名的。又有一眼綠珠井,在雙角山下。故舊老人們傳說:汲取這眼井里的水喝的人家,生下女兒必然多是美麗的。鄉里有見識的人,認為美色對社會沒有什么好處,于是用大石把井壓住。從此以后,雖然有的人家生下的女兒也有長得端莊艷麗的,然而耳、眼、口、鼻和四肢,大多不完全。真怪啊,這是山水使她們這樣的。昭君村生下女孩,都故意燒破面龐。所以白居易的詩說:“不汲取前人的教訓,恐怕要留給后人以冤枉;至今村中女子的面目,都被燒成朵朵疤痕。”又以五官不全而惋惜啊!牛僧孺《周秦行紀》說:牛僧孺夜晚住宿在薄太后廟中,看見戚夫人、王昭君、楊貴妃、潘淑妃,她們各各賦詩以表達自己的意愿。另有一位善于吹笛的女子,短短的發髻,窄窄的衣袖,長長的飄帶,容貌非常美好,與潘淑妃結伴而來。太后讓她坐在旁邊吹笛,往往也讓酒與她。太后回頭看了看,對牛僧孺說:“認識這位嗎?她是石家的綠珠啊!潘淑妃收養她作了妹妹。”太后又說:“綠珠怎么能沒有詩呢?”綠珠揖拜作謝,吟詩說:“今日之人已不是昔日之人,笛聲幽怨也只能空恨趙王司馬倫;紅顏凋殘金鈿破碎在花樓之下,美好的金谷園千年萬載將再也無春。”太后說:“牛秀才遠道而來,今天誰人與他作伴?”綠珠說:“石崇衛尉性情嚴厲忌刻,今天即使死,也不能涉及淫亂之事。然而事情雖然詭奇怪誕,姑且用來歡娛消遣。”
唉!石崇的被殺,雖然從綠珠引起,然而也并非偶然,而是逐步發展來的。石崇曾經做過荊州刺史,搶劫掠奪遠方使者,沉沒殺害過往商人,以此成為豪富。又曾經違法送給王愷鴆鳥,共同謀劃用鴆鳥羽毛泡制毒酒害人之事。有這樣的陰謀,再加上每逢邀請客人宴飲集會,總是讓美人斟酒勸客,客人飲酒不干杯,便令侍衛斬殺美人。丞相王導和大將軍王敦,曾經一起去拜訪石崇。王導一向不能飲酒,也總是勉強喝下,以至于沉醉。行酒到大將軍王敦面前,故意堅持不喝,借此觀察他的氣色,已經連斬了三人。君子說:“禍福的到來是沒有定準的,完全是由人自己招致的。”石崇心狠手辣,不仁不義,動不動就殺人,怎么能沒有報應呢!不是綠珠不能加速石崇的被殺,沒有石崇也不能顯揚綠珠的聲名。綠珠跳樓自殺,說明綠珠是侍妾中有貞節操守的人。把她跟古人相比,古代有一個叫六出的與她相似。六出,是王進賢的侍兒。王進賢,是晉朝愍太子司馬鄴的妃子。洛陽喪亂的時候,石勒搶掠到王進賢,挾持她渡過孟津,打算以她為妻。王進賢大罵,說:“我是皇太子的婦人,司徒公的女兒,你這胡羌族的野小子,敢冒犯我嗎?”說完投河而死。六出說:“大人既有這樣的壯舉,我這侍奉小人也應如此。”又投身河中。又有一個叫窈娘的,是武則天稱帝時喬知之寵愛的婢女,很有姿色,特別是善于歌舞。知之教她讀書,也善于作文章,深受知之寵愛。當時正值武承嗣驕橫貴幸,有一次在宮中與臣下宴飲,酒酣耳熱之際,拿出金玉逼迫知之將窈娘做賭注。知之沒有獲勝,武承嗣便派人用車強逼著從他家中把窈娘載回自己的府第。喬知之非常懊惱悔恨,作《綠珠篇》來敘寫他的憤怨。歌詞說:“石家的金谷園特別看重新聲,用明珠十斛買來綠珠這位美嬌容;嫵媚的姿態沒有誰能與之相比,可意的人兒得到主人的寵愛之情。石家的妻妾侍兒還不曾遭到劫難,常常拿美人兒的歌舞讓人觀看。富貴雄豪的紈绔子弟從不講理,傲慢粗野憑仗自己的權勢橫加刁難。辭君去君終不忍心,也只能白白地使美人掩面憂傷悲憤;生離死別在高樓上,紅顏一旦為君消盡。”知之私下買托武承嗣家被閹的奴才,把這首詩傳給窈娘。窈娘得詩后悲痛哭泣,投井而死。武承嗣讓人打撈出窈娘的尸體,在衣袋中得到這首詩。于是用鞭子打死這位傳詩的奴才,并示意官吏編造知之的罪過,以至于殺掉了他。唉,二子把自己的愛姬讓人看,以此招致了殺身之禍,這正像人們所說的“倒拿著太阿寶劍,把劍柄送給別人”。《易經》上說:“收藏財物不謹慎等于教導別人偷盜,打扮得很妖媚等于教導別人淫亂”,莫非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嗎?從此以后詩人題詠歌妓舞妓的,都以綠珠作名。庾肩吾說:“蘭桂裝飾的廳堂上貴客到來,在綺麗的席間撫弄清弦;自己創作了明君辭,還須教綠珠來歌舞。”李元操說:“紫樹輕搖揮歌扇,金谷園中開舞筵;綺羅舞袖拂歸客,玉杯瓊液醉留歡。”江總說:“綠珠含著眼淚歌舞,孫秀逞勢強相邀請。”
綠珠之死,已經有幾百年了,詩人們還在不停地歌詠她,原因何在呢?一位婢女,不讀書卻能感念主人的恩德,奮然而不顧自身,其志向剛烈嚴正,確實足以使后人敬仰愛慕而歌詠啊!至于有的人享受著豐厚的俸祿,竊占著顯要的地位,沒有仁德義行,心懷反復不定之情,朝三暮四,惟利是圖,節操反不如一位婦人,難道就不慚愧嗎?如今作成這篇《綠珠傳》,并非只是敘述美麗的故事,堵塞禍亂之源,而且打算借此懲治勸戒那些忘恩負義之人啊!石崇死后十天,趙王司馬倫破敗。左衛將軍趙泉,在中書監官署把孫秀斬首;軍士趙駿,將孫秀剖腹取心吃掉。司馬倫被囚在金墉城內,賜金屑酒讓他自盡。司馬倫感到慚愧,用頭巾蓋著臉說:“是孫秀誤了我呀!”于是飲金屑酒而死。二人都被滅族。南陽生說:“這乃是上天借此以報恩怨,不然,為什么誅殺會立即出現呢?”
【總案】 本文通過綠珠的故事,表彰和贊美了“侍兒之有貞節者”,并借此辛辣地諷刺了達官貴人的道德淪喪,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猙獰面目,而且指出了荒淫殘暴者必然自取滅亡的道理,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作者以綠珠為中心,把藝術的筆觸伸向西晉末年大動亂年代的上層社會,具體地描繪了西晉上層貴族奢侈享樂、橫行暴虐的社會現實,從而揭示了造成綠珠悲劇的社去原因。像綠珠這樣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孤弱女子,在那樣的時代環境中,只能成為統治階級互相誅奪中的一個犧牲品。作品的社會背景極其鮮明廣闊。文章還采用對比手法,把“志烈懔懔”、為保持自己貞節而跳樓自殺的綠珠,與那些“享厚祿,盜高位”、“惟利是務”的達官貴人進行對照,特別是作者采用夾敘夾議的表現手法,把批判的矛頭直指萬惡的上層社會,這一切都有力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文章以綠珠為中心,觸類旁及,羅列了許多前代的小說、詩文材料,豐富了作品內容,開闊了讀者視野;但由此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端,造成文章內容蕪雜,并相對地減少了對綠珠的描述,影響了對綠珠形象的塑造。正像魯迅所指出的“濫于采錄,轉成繁蕪”,這是本文的不足,同時也是樂史其他幾篇傳奇小說的通病。盡管如此,本文對后代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綠珠的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后代文人在詩文中也不斷引用。元人關漢卿還據此改編成雜劇《綠珠墜樓》,明人的話本小說《綠珠墜樓記》也出于本篇。
喬力,閻增山
上一篇:聊齋志異《續黃粱》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三水小牘《綠翹》原文|注釋|賞析|譯文